聖安生醫正以兩個被國際評為前段班的技術平台齊頭並進:三特異性奈米抗體(Tri-specific Nano-Antibody)與 HLA-G 靶向外泌體藥物載體(HLA-G-targeted Exosome Drug Carrier);兩者已獲監管核准啟動臨床,未來三年關鍵在於一期數據是否足以打開早期授權之門。
全球首創三特異性奈米抗體技術,進臨床並獲 FDA 核准
2025 年 9 月 18 日,法人說明資料揭示公司雙主軸的臨床進度與技術脈絡。首先,「三特異性奈米抗體技術平台(Tri-specific Nano-Antibody Platform)」推出全球首個進入臨床(First-in-Human, FIH)的候選藥 SOA101。
該分子同時封鎖腫瘤兩條免疫逃脫路徑,並牽引免疫細胞直搗腫瘤核心;前期在肺癌、結直腸癌、乳癌、卵巢癌、頭頸癌等動物模型皆見存活期延長訊號。SOA101 已獲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 TFDA(台灣食藥署)核准,並於醫學中心展開一期試驗;公司以 AI 演算法優化結構與製程,處理多特異性抗體易沉澱、低產率等技術瓶頸。
HLA-G 外泌體載體突破血腦屏障,僅四分之一劑量達等效療效
與此並進,「標靶外泌體藥物載體平台(Targeted Exosome Drug-Delivery Platform)」以 HLA-G 為導航分子,其核心資產 SOB100 能穿越血腦屏障(BBB)、可裝載化療小分子與核酸藥物,相較病毒載體降低基因插入風險,相較 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降低藥物脫落與非靶向毒性。
臨床應用例中,SOB101-Doxorubicin 在乳癌模型以市售 Lipodox 四分之一劑量即可達到等效抗腫瘤效果且延長存活;SOB102-核酸藥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模型呈現 14 天腫瘤幾近清除的強烈訊號。
時程方面,SOB100 已取得 FDA I 期核准、預計 2025 年第 4 季開始收案(4Q25);SOA101 規劃 2025 年 10 月完成首個劑量組,並於 2026 年下半年(2H26)完成劑量爬升。臨床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若穩健,後續才能談藥動學(PK)/藥效學(PD)與早期療效訊號。
2 億元首筆授權落袋,對標國際 30 億美元交易瞄準跨國藥廠
公司商業劇本明確:完成 I/IIa 期即推向國際藥廠授權,以簽約金與里程碑金接力支撐後續開發與臨床擴張。已落地的案例之一,是將外泌體裝載小分子之專利製程授權給新加坡 Esco Aster,範圍涵蓋東南亞與紐澳;總對價新臺幣 2 億元,且技術文件交付即認列 2,000 萬簽約金。
就估值參考而言,公司以多起國際交易為對照範本:例如 SOA101 完成一期後,對比Harpoon→Merck(總金額 > 30 億美元)、XmAb→J&J(> 22 億美元)之同類路徑,公司自評早授權價值區間約 5–10 億美元;SOB100 平台則對標 Codiak→Jazz 的合作輪廓,評估市場價值約 3–10 億美元、簽約金可能高達 2,000 至 6,000 萬美元。這些都是以史為鑑的「合理帶」,但也不是保證;唯有臨床數據,能把區間更加收斂確定最終價格。
在資本市場節奏已擘畫的情況下,2025 年第四季申請科技事業核准函、2026 年申請上櫃;若 SOA101 在 2026 年交出 I 期關鍵讀數,將啟動與國際藥廠的正式授權談判,目標 2028 年完成授權。SOB100 若於 2026 年完成一期,2027 至 2028 年力拚授權落地;一切順利則 2029 至 2030 年可望在每股盈餘(EPS)上看見實質貢獻。市場終究是「數字會說話」,沒有營收基礎的公司更要以數據贏得現金流。
諾獎得主加持,聖安一期試驗成敗攸關估值想像空間
技術平台之外,聖安生醫也強調學理與資料的雙重稀缺性。公司指出,兩大平台均入列科睿唯安(Clarivate)相關榜單的全球前十大評比範疇,這讓其敢於採取「一藥多瘤種(One-Drug-Multi-Cancer)」的臨床設計思路;同時,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 Randy Schekman 出任首席科學顧問,為外泌體產品線把關科學路徑與研究設計,並透過學術網絡引介人才。
產能端則與京都大學 Suzuki 教授團隊合作,攻克外泌體產量與一致性這一產業瓶頸;CMC(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與臨床操作若能「內外兼修」,將有助於在跨國談判桌上爭取更理想的條款。
綜上所述,目前聖安生醫的決勝點在第一期試驗:SOB100 在 2025 年第四季的收案效率與早期安全性、SOA101 的 FIH 劑量爬升節奏(2025 年 10 月、2026 年下半),將成為檢驗兩大平台含金量的第一道關卡。若數據穩定、路徑清晰,「早期授權」這條現金流之路將水到渠成;若偏離預期,估值想像也會隨之壓縮。醫藥開發從不走捷徑,但「一葉知秋」:從監管核准、臨床節點,到簽約金與里程碑金與 EPS 的時程,每一步都彼此扣連、牽一髮而動全身。
參考資訊:法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