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林欣榮院長致詞感恩美國、新加坡的專家與臺灣的專家交流經驗/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慈濟醫療法人東區脊髓損傷重建中心與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神經外科脊髓重建國際研討會」,由美國、新加坡及臺灣臨床專家從脊髓電刺激、幹細胞與疼痛治療,探討脊髓損傷治療的創新突破,透過跨國傷友治療實例經驗交流,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傷友站起來、走路,重建生活自理的能力,找回生命的尊嚴。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自2019年6月導入脊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幫助脊髓損傷病人,之後在2021年11月完成第一例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幫助癱瘓5年的脊髓損傷病友站起來。「行走」對於脊髓損傷病人,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9月20日上午在花蓮慈濟院舉辦的「神經外科脊髓重建國際研討會」,林欣榮院長蒞會致詞,並感恩美國、新加坡的專家與臺灣的專家交流經驗,他認為透過新科技的幫忙,以及針對傷友個別設計的中西醫復健療程,能對給傷友最大的幫助。
在脊髓電刺激領域,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外科系David Darrow 教授主講「脊髓損傷後功能恢復的硬膜外脊髓電刺激:轉譯醫學進展與臨床觀察」、新加坡國家神經科學中心神經外科部Wan Kai Rui醫師主講「脊髓電刺激於脊髓損傷之應用與角色」以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教授主講「應用於上肢運動功能受損脊髓損傷的硬膜外脊髓電刺激」。
關於脊髓電刺激在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應用與研究,David Darrow 教授與團隊是在2017年開始試驗,但他指出,事實上早在1977年就有研究顯示晶片刺激對恢復脊髓部分功能有幫助。他詳細地分享臨床受試者在治療後的反應以及研究發現,包括電極與接觸配置、頻率的調整,依照受試者主觀評分與客觀數據建立模式,安全與能量管理等等。讓與會學員收穫滿滿。
Wan Kai Rui醫師認為脊髓電刺激技術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新技術,她也指出在許多研究團隊的成功案例顯示,在脊椎植入電刺激晶片,結合物理治療,病人在站立、甚至行走等運動功能和感覺上都有驚人的改善。儘管治療計畫必須針對病人各自的生活、併發症制定,並進行個人化調整,充滿挑戰,卻也使脊髓損傷從「無法解決的醫療狀況」重新定義為「可解決的科技問題」。
在臺灣最早引進脊髓電刺激術的蔡昇宗主任也指出,電晶片不僅是啟動脊髓網絡,更希望促成更高階網絡重建。手術時,逐一測試電極接觸點,觀察是否能誘發目標肌群(包含臀肌、下肢肌群)的收縮與肌電圖(EMG)增強,並依近端/遠端接觸反應調整。在臨床應用層面,針對仍有殘存運動但站立/行走困難的脊損傷傷友,以脊髓電刺激輔助;對軀幹控制差者,結合電刺激、軀幹及骨盆訓練等混合療法,以改善坐姿穩定;在改善上肢功能上,可以電極強化慣用手功能。
下半場,由光田綜合醫院院長陳子勇主講「細胞治療在脊髓損傷的臨床應用經驗與心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微創脊椎神經外科主任邱正迪主講「脊髓損傷的幹細胞與再生治療」、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主講「脊髓損傷後的疼痛治療臨床經驗分享」。
陳子勇院長指出,自2020年至今共治療36位頸椎與胸椎的病人, 因治療過程中發現合併腦部受傷的個案腦部反應亦有改善,因此幹細胞治療應可將適應症擴展至腦損傷的細胞治療。他除詳細的說明治療時的臨床手術與給藥流程,也分享多位個案在治療後的進展。
邱正迪主任分享近幾年來,中醫大附醫應用細胞治療幫助脊髓損傷病人的成效及經驗,也提出團隊開發以外泌體作為載體的動物研究發現,易於穿過血腦屏障與脊髓屏障,優於靜脈注射的幹細胞,目前 已申請美國專利,具臨床轉譯優勢。他還分享目前執行的脊髓電刺激手術,對傷友有很明顯的幫助,他很感謝蔡昇宗主任對此療法的指導,同時他強調脊髓損傷治療應把握「越早開越好」的原則,建議在受傷後三十六個月內介入,以期獲得最佳預後。
王柏凱主任指出,脊損傷友常伴隨疼痛,特別是脊髓受傷卻未完全失去功能的傷友,因此神經性疼痛治療可以幫助傷友減輕病苦,而在這領域,他也持續與蔡昇宗主任合作,希望疼痛團隊可以帶給傷友更多的幫助。
最後由傷友曾洺哲分享他的故事「我從脊髓損傷學到的事:一個病人也是一個推動者」,他是第12胸椎、第1腰椎骨折的傷友,去年一月底因為一輛突然迴轉的車讓他閃避不及重創,送醫途中下肢即失去知覺,到院後由骨科主任吳文田緊急開刀,為他清除血塊及骨頭碎片避免神經長時間壓迫更加受損。術後轉往脊髓損傷神經中心,由蔡昇宗主任接手,搶在傷後一年的黃金期治療。如今他拄著拐杖行走自如。有護理背景的他成為東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個案管理師,成為傷友的輔導老師。他的故事鼓勵著醫療團隊,也贏得與會者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