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迎「秋分」注意 感冒痊癒了還乾咳?中醫保養三要訣遠離「秋咳」 – 匯流新聞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天將進入二十四節氣的「秋分」,代表秋季的中點,秋分後氣候乾燥,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咳嗽、喉嚨乾、鼻塞、皮膚乾癢、便秘等症狀;中醫師提醒,臨床常見病人抱怨「秋咳」,也就是說,感冒痊癒了,但乾咳仍持續好久,這是秋燥耗傷津液的典型表現,此時保養務必要做好三要訣。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代表一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三了,此時太陽直射赤道,「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晝夜幾乎等長,在這之後,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加長,氣溫也會隨之下降。

中醫師陳慧聞表示,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點,既有秋高氣爽的舒適,也開始出現「燥」的特質。
在中醫理論中,秋天屬於五行之金,對應人體的肺臟,肺喜潤而惡燥,秋分後最常見的就是「燥邪」。

陳慧聞說,氣候乾燥容易耗傷津液,使人出現咳嗽、喉嚨乾、鼻塞、皮膚乾癢、便秘等症狀;小朋友或體質敏感的人,也可能因氣候變化、粉塵花粉刺激,引發氣管炎或呼吸道的疾病。而針對秋分時常見的「燥咳」與呼吸道不適,中醫治療以「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原則,常用方劑如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穴位則可選用「天突穴」來舒緩咳嗽的不適,或配合肺俞、尺澤,調暢肺氣。

秋分時節,中醫建議可以適量飲用梨子水,也能達到清熱潤燥的效果。但要提醒,市售的飲料含糖量高,應適量飲用,以免適得其反。

陳慧聞指出,中醫有秋分的保養三要訣,一是作息方面,《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這段時間早睡早起,保持精神安定,以緩和秋天帶來的悲傷情緒。秋天在五行上對應「悲」,人容易感傷,適當調整心態、紓解壓力,才能維持內心平和。

其次,飲食方面,適合各種滋陰潤肺的食物,多食用白色食物,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百合等,能幫助保有津液,改善乾咳及皮膚乾燥。同時應避免過多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功能;避免燥熱,容易上火的食物,例如油炸、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化燥。

陳慧聞說,最後從運動方面下手,建議選擇適度的舒緩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既能強健肺氣,也能調整情緒。小朋友則可以多做戶外運動,增加抵抗力,預防秋季的過敏與流感。此時預防疾病也很重要,由於秋冬是流感好發期,秋分前後也要特別注意手部清潔、適度增添衣物,避免早晚溫差過大導致生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衛福部擬禁醫美醫師資格 醫師反應曝光!喊「及時雨」還可更嚴

偏頭痛女性是男性3倍!醫師揭秘元凶 只吃止痛藥小心更猛烈發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