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須小心清理環境,依照「巡、倒、清、刷」原則以防病媒蚊孳生。(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南部受西南季風影響,近日連日大雨,多地傳出災情。中央氣象署在今(2)日針對台南發布大豪雨警戒,多處時雨量破100毫米。雨後需要注意哪些健康風險?《自由健康網》整理4項與雨季、濕熱與病媒蚊相關的疾病,幫助大眾遠離高風險疾病。
登革熱
●傳染方式:台灣常見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當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當病媒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亦會被病毒感染,此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
●症狀: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其他則有嗜睡、肝臟腫大等警示症狀;嚴重可能有出血或器官損傷,且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20%。
●潛伏期:約為3-14天,通常為4-7天。
●預防:徹底清潔病媒蚊生長環境為首要之務。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並將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容器澈底清除,若有廢棄浴缸、水族箱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去除蟲卵後,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
屈公病
●傳染方式: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此時如果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至9天後,病媒蚊便具有傳播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出去。
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症狀: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數有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有,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內可康復,少數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的關節痛,並持續數個月。
●潛伏期:潛伏期2~12天,通常為4~8天。
●預防: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
另外,若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要做好防蚊措施,在戶外活動穿上淺色長袖衣褲,在皮膚上噴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返台後要自我健康監測。
其餘部分則包含徹底清潔環境,可參考疾管署提供之「登革熱/屈公病教戰手冊」。
類鼻疽
●傳染方式:災後通常會有相當多的泥濘,多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近日便有老翁並未接觸污水與污泥,卻「吸入」類鼻疽而感染。
●症狀: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提醒注意以下臨床症狀:肺炎、急性皮膚化膿與局部淋巴腫大、慢性化膿性類鼻疽、菌血症與敗血症。
●預防方法: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應避免赤足於污泥土或污水中;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鉤端螺旋體
●傳染方式:可經食入受病原動物之尿液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當人們工作或活動時,如有病原菌存在環境中(如淹水地區之污水),可經由皮膚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也有可能由口腔黏膜、眼結膜、鼻腔或生殖道的傷口侵入。
●潛伏期:4-19天,通常為10天。
●症狀:其臨床表徵不一,可從類似感冒之輕微型(約90%受感染者)到嚴重致命之黃疸型(約5-10%受感染者)不等。
典型之症狀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畏寒、肌肉痠痛及嘔吐,另外還可能出現黃疸、結膜充血、腹痛;部分嚴重型患者若未接受及時診斷及治療,會進展到腎衰竭、肝衰竭等病變。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