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年輕型失智症個案逐年增加,羅東博愛醫院舉辦宜蘭首場「年輕型失智病友會」,提供病友與家屬交流與支持的平台。(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王峻祺/宜蘭報導
宜蘭一名56歲王姓男子,擔任保全工作10多年,近一年突然在最熟悉的社區停車場迷路,還搞錯包裹收件人,家人誤會是中年職業倦怠,沒想到竟是「年輕型失智症」。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表示,職場異常表現往往是最早警訊,及早介入有機會延緩3至5年惡化。
及早介入 有機會延緩惡化3至5年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劉競雄說,失智症多發生於70至80歲長者,65歲前發病則被稱為「年輕型失智症」。這類患者尚未出現傳統印象中的記憶衰退,可能只是方向感喪失、語言障礙、情緒不穩,甚至影響工作判斷力。
他說,年輕型失智症的病因多與遺傳相關,部分患者透過基因檢測可發現有顯性失智症基因。王姓保全確診後,雖無法繼續從事保全工作,但在醫療團隊建議下,開始參與樂智據點的課程活動,透過認知訓練、體能活動與社交互動可延緩退化。
針對年輕型失智症個案逐年增加,羅東博愛醫院舉辦宜蘭首場「年輕型失智病友會」,提供病友與家屬交流與支持的平台。神經內科醫師高志堅說,失智症早期多表現為輕度認知障礙,若能及早介入,有機會延緩3至5年惡化。由於症狀常與憂鬱或焦慮混淆,年輕型失智症診斷難度高,醫護第一線應提高警覺,及早轉介診斷,並協助病人銜接職涯重建與心理支持。
宜蘭縣長期照護服務管理所所長游淑靜說,宜蘭全縣約有7千名失智症者,其中200人為65歲以下,縣府將整合醫療與社區團隊,打造全方位照護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