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高蛋白飲食風行,美國北卡州立大學研究發現,不同蛋白質來源會改變腸道菌群組成與功能,其中蛋白與酵母導致多樣性下降並增加黏液分解菌,可能損傷腸道屏障。部分菌群更將蛋白質誤認為腸道黏液,增加炎症與感染風險。因此,與其單純追求高蛋白,選擇合適的蛋白質來源才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關鍵。
撰文=編輯部
隨著高蛋白飲食席捲全球,食品業爭相推出高蛋白產品,但並非所有蛋白質對健康的影響都相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於2025年3月21日發表在《The ISME Journal》的一篇研究顯示,不同蛋白質來源會迅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與功能,並與疾病風險潛在相關。研究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Alfredo Blakeley-Ruiz表示:「我們想知道不同蛋白質來源如何改變腸道微生物,以及這些微生物的功能有何差異。」
換一種蛋白質,腸道菌群重新洗牌
研究團隊讓小鼠分別餵食7種單一蛋白質來源,包括蛋清蛋白、大豆、糙米、酵母、酪蛋白、豌豆與雞骨蛋白,每種持續一週,並利用基因體與宏蛋白體技術進行分析,檢視腸道菌群的變化。結果顯示,每次更換蛋白質來源,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組成都會明顯改變。其中,蛋清蛋白與酵母的影響最為劇烈:細菌總量上升,但菌群多樣性下降,且黏液分解細菌大量繁殖。
蛋白質被誤認成黏液,恐損傷腸道屏障
除了組成的改變,不同蛋白質來源還直接影響腸道代謝功能。糙米與蛋清蛋白組的小鼠,其腸道菌群更傾向分解飲食中的蛋白質,而非自行合成胺基酸,導致氨、硫化氫等潛在毒性副產物增加。酵母與蛋清蛋白組則顯著提升糖苷水解酶的生成,其中部分細菌的代謝模式與分解腸道黏液高度相似,可能誤將飲食蛋白質當成黏液來分解。長期下來,腸道保護屏障可能因此削弱,增加炎症與感染風險。
研究發現,不同的蛋白質吃下去,腸道細菌的反應完全不一樣。像是蛋清蛋白和酵母,會讓腸道細菌大幅增長,但菌種種類卻變少,等於「壞的容易壯大,好的被壓下去」。更特別的是,有些細菌甚至會把飲食中的蛋白質誤認成腸道裡保護性的「黏液」,然後把它分解掉。這就好比把「護城河」當成食物啃掉,久了腸道屏障就會變薄,增加發炎或感染風險。
相對來說,植物來源的蛋白質(像豌豆、大豆、糙米) 雖然也會改變菌群,但影響沒那麼激烈,菌群多樣性保留得比較好。研究團隊提醒,與其追求「吃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挑選來源均衡的蛋白質,特別是多攝取植物蛋白,對腸道健康可能比較友善。
來源選擇比含量更重要
研究通訊作者、NC State教授Manuel Kleiner提醒,小鼠的單一蛋白飲食與人類真實飲食仍有差距,實驗結果可能被放大。但這不代表應避免蛋白質,而是應該關注來源選擇。高蛋白飲食並非萬靈丹,蛋白質的種類與來源,可能比攝取量更能左右腸道菌群的健康狀態。從健身增肌到日常營養攝取,「吃對蛋白質」或許比「吃多少蛋白質」更為關鍵。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腸道健康市場加速擴張 寵物營養、益生菌零食掀新藍海
替代性蛋白質市場全球接受度持續增長中 微生物性蛋白質新品備受關注!
炸物甜點傷胃最兇!吃對4種食物 幫你的胃「慢老」又健康
參考資料
NC State University, Not All Proteins Are Equal for Gut Health, Study Suggests
NC State University, Protein Sources Change the Gut Microbiome – Some Drasti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