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失智症議題受關注,社會上常流傳許多「前兆警訊」,例如走路拖步、嗜睡、身體僵硬等現象,導致每當名人罹病,醫院立刻湧現就診潮。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一宏提醒,過度放大細微症狀反而容易徒增焦慮,真正需要警覺的是記憶力、判斷力與生活功能的明顯變化。
劉一宏指出,失智症的核心症狀包括有記憶力顯著退化、判斷力下降、語言表達困難、個性明顯改變、對時間與地點的混淆、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等,民眾可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自我檢測,若結果達2分以上,建議及早就醫評估。
「失智並非一開始就該急著吃藥。」劉一宏強調,首次就醫時最重要的,是確認症狀是否來自其他可治療的原因,例如貧血、電解質異常、感染、高血糖、內分泌失調、中風或癲癇等,這些狀況往往會模仿失智表現,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需要詳細檢查才能釐清。
劉一宏說,若確診為失智症,後續照護應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代謝疾病不僅會加速腦部退化,還會提高中風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定期檢查與穩定控制是維持腦部健康的重要基礎。
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上,飲食與運動是延緩退化的兩大支柱,建議民眾可從「每天一碗葉菜、一小把莓果」開始養成習慣。飲食方面建議採取「麥德飲食」(MIND diet),核心原則是多吃深綠色蔬菜、莓果、堅果、全穀、豆類、橄欖油與魚類,少吃紅肉、奶油、油炸物、甜點與加工食品,研究顯示,即使只部分遵循,也有助延緩認知退化。
至於運動方面,雖然建議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但若無法達成,也不必氣餒。劉一宏強調「只要有動,就比完全不動好。」即使每天只有10至15分鐘,也能促進腦部血流、穩定情緒,延緩退化。
劉一宏呼籲,失智症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正確的篩檢、早期診斷、有效治療與日常保養,都能降低惡化速度、提升生活品質。
共 0 則留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