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若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傳統觀念裡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以致使得男性較不傾向承認自己受情緒困擾,甚至未尋求協助,但研究顯示,父親若罹患憂鬱症卻未獲診斷或治療,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為的負面影響可能持續數年。而專家也提醒,若家中男性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
父親憂鬱無聲蔓延 孩子4年後焦躁憤怒風險倍增
董氏基金會指出,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在今年6月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在以1422名父親及其子女為研究對象,於孩子年滿5歲時,對父親是否在過去1年內出現憂鬱症狀進行篩檢;9歲時,由其教師填寫1份行為與社交能力評估問卷。結果發現,父親若曾表現出悲傷、憂鬱或沮喪等症狀,孩子在4年後更可能出現焦躁、反抗、憤怒等行為,且合作性與自尊心都較低。
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成年人罹患憂鬱症具有性別差異,男性較常出現煩躁、不輕易哭泣、食慾及睡眠減少等憂鬱症狀,傾向壓抑情緒,若無法承受,可能轉向尋求喝酒、抽菸或物質濫用等方式。上述研究者提出,憂鬱症可能導致父親的親職能力下降、對子女的情緒支持減少,增加家庭衝突與生活壓力。
他提醒,為人父母是件辛苦的責任,若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有助於情緒調節與觀點轉換,也能學習更好的自我照顧與家庭支持方式。如身邊的伴侶或家人有情緒問題,建議以不評價的態度傾聽,鼓勵就醫。
林家興說,截至今年5月的統計,台灣已有503家心理諮商與治療所,和638家精神科醫療院所,心理資源可近性大幅提升,尋求協助已逐漸成為生活中的常態。
憂鬱不是軟弱 當爸爸也該被允許說「我不行了」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若能及早發現爸爸憂鬱並介入,不僅有助於父親的心理健康,也能提升孩子的整體幸福感。如同社會經常討論及認同的職業婦女角色,現代父親也是如此,在工作、家庭與育兒三個層面上,必須在當中取得平衡,當工作量過大、家庭庶務過重,或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孩子生病、課業問題等需求增加時,都容易使父親承受更多壓力。
葉雅馨提醒,家人應多留意父親和以前相比是否有差異,例如變得沉默不語、沒有笑容、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不再感興趣、社交活動明顯減少、出現較多負面情緒與想法、無存在的價值感等,都是觀察指標,這時家人可主動傾聽、鼓勵他表達情緒,給予同理支持、願意分擔的意願。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