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醫療的第一線,每天穿梭於病房、診間與走廊之間的,不只是醫護人員,還有一群默默守候的角色——醫務社工,他們是介於醫療、心理與社會支持之間的橋梁,不只協助醫病溝通,還擔任串聯社會資源、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角色,陪伴無數病患與家屬走出生命低谷。
「南山醫務社工獎」自2017年由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與醫務社會工作協會攜手設立,是全國唯一專為醫務社工設立的獎項。《風傳媒》深入專訪第八屆獲獎的醫務社工—花蓮慈濟醫院的黃昱惠組長與埔里基督教醫院的楊智凱主任,他們分別投身急診現場與偏鄉部落多年,從他們的視野,將一同體會生命的脆弱與韌性,同時看見人性溫暖的光輝。
急診看盡生離死別,如何用柔軟的心,接住每一位墜落者?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黃昱惠組長,從事醫務社工17年,其中10年深耕急診現場,經歷數起臺灣重大急難事故、看盡生離死別,也在日復一日的急診工作中,陪伴無數的脆弱家庭走出生命的低谷。
即使醫務社工只是短暫陪伴,也足以翻轉一個生命的命運。黃昱惠記得在某一個年末的夜晚,一位50多歲,走失在街頭的唐氏症患者被送入急診室,帶點焦慮,只說得出自己的名字與父親的名字,那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任務。年節將至,很多單位已休假,醫院是他唯一的依靠。黃昱惠透過多方的協尋資源,終於在小年夜傍晚,讓患者與80多歲的父親重逢,順利返家過年。「他們手牽手離開的背影,讓我覺得好圓滿。」黃昱惠說,眼神仍流露當時的感動與滿足。
第八屆南山醫務社工獎得主黃昱惠,從事醫務社工17年,至今回憶起曾經協助過的個案,依然紅了眼眶。(攝影/蔡孝如)
而在急診的現場,不僅有溫情,也有最深的挫折與無力。黃昱惠曾接手一位年僅三歲、遍體鱗傷被送到急診室的孩子,媽媽與同居人謊稱是意外,黃昱惠卻從對話中察覺異狀,持續與病人家屬會談直到警察介入。「我們不是來審判誰對誰錯,而是盡力提供眼前人需要的協助。」家暴在急診現場層出不窮,但她在與家暴加害人深談的過程中,慢慢理解,有時加害人也是長期精神壓力下的受害者。「我們無法改變人性,但可以選擇用什麼眼光看待他們。」她選擇不帶批判,而是努力同理,把重心放在眼前的患者,這是她身為社工在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蛻變。
「放下自己的某一部份,全心投入使命」
2023年4月3日強震時,建築倒塌、民眾驚慌失措,急診室湧入大量病患與災民。「我自己也怕地震,但我們知道,此刻我們不能倒下。」黃昱惠與同仁在餘震不斷中趕赴醫院,忙著安撫放聲大哭的災民、聯繫災民安置那一天,當她驅車趕往醫院投入救援工作,到了醫院外看到滿滿的都是同事的車,知道大家都回來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連自己家裡狀況怎麼樣都不知道,甚至也來不及去接小孩,就趕來醫院幫忙。」地震發生後,行政大樓外幾百人撤離,唯有社福室全員還留在辦公室,「因為我們知道,災民還在、任務還沒結束。」她相信,這不是只靠一個社工可以做到的,而是所有人一起幫忙,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的某一部份,才能全心投入使命。
「在最混亂的時刻,成為最穩定的力量。」黃昱惠對自己17年醫務社工路的註解。在這條路上,扮演過諮商者、協調者、陪伴者,也曾是病患眼中與急診現場的「柯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社工,幫忙病患安置寵物、安排交通、聯絡家屬、媒合資源,甚至只是陪病人聊聊天,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是病人情緒穩定的關鍵。在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醫務社工成為病家最安定的依靠,陪伴走過最關鍵的時刻!
翻山越嶺的社工路,串連偏鄉與醫療資源的好撒瑪利亞人
在中央山脈綿延的山巒之中,有一群人默默走入雲霧與陡坡,深入偏鄉部落,帶著醫療與社會資源,成為最安靜卻堅定的陪伴者。第八屆「南山醫務社工獎」的得主之一,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工室主任楊智凱,正是這群翻山越嶺的「好撒瑪利亞人」的領路人。

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工室主任楊智凱,翻山越嶺走入偏鄉,也走入個案的生活,深入了解個案面對哪些難關。(攝影/蔡孝如)
「我們要走出去,才看得見真正的需要。」推動「好撒瑪利亞人計畫」的初期,並不容易,偏鄉訪視的回報率太低、成本太高,常常一趟山路花去半天卻無功而返。但他楊智凱堅持:「社工的專業,不該被困在會談室裡。」
楊智凱的信念來自於早年在新加坡工作的經驗,在當地醫院擔任社工師時,他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家訪」的力量,「走進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會看到那些言語說不出口的真相,跟實際了解的落差。」回到台灣後,開始走進部落、翻山越嶺,在山區一戶戶敲門,有時道路中斷,有時濃霧遮蔽視線,卻從未想過放棄。
「陪伴,從理解文化開始。」楊智凱深知,若要取得原住民部落的信任,不能只用「平地人的眼光」看事情。他與團隊拜訪耆老,學習當地的禁忌與風俗,甚至研究農作物的播種與收成時節,好在田間與居民自然相遇。「我們不是去改變他們,而是走近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知道,我們願意理解。」
就算所有人都放棄,也要努力地幫病患找回希望。楊智凱曾經協助過一個酗酒個案,那是一位被貼上「酒鬼」標籤的女性,因頻繁出現在急診室、積欠債務,被整個社區排斥。但在陪伴她的過程中,醫務社工們慢慢發現,酗酒的背後,竟是長年遭受前夫家暴,胸膛滿是刀疤的創傷記憶。「如果我不喝酒,我怎麼活下去?」從此,醫務社工們不只是作為專業的協助者,更是陪她好好活下去的同行者。
因為被理解、被陪伴,個案的生活開始出現轉變,開始出門打零工,讓社區慢慢接納她,雖然後來因罹患乳癌過世,但在醫務社工及醫院的協助下,個案與男友順利完成婚禮,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那一天,醫院幾乎全體動員陪她離開,因為她是我們的家人。」
愛與正義,醫務社工的信仰與傳承
「我是一個罕病兒的爸爸。」這是楊智凱主任極少對外揭露的自我。他坦言,在陪伴自己孩子就醫的過程中,深刻了解醫務社工體系的困難,也因此更盡心盡力投入醫務社工工作。「我把壓箱底的東西全部教給學生,最好的報答方式,就是他們超越我。這樣有一天,當我離開的時候,才能放心,因為有更厲害的醫務社工能照顧我的孩子。」
「愛讓我們的行為有了溫度,正義則讓我們的陪伴能到位——讓原本斷裂的生命關係,重新被連結與紀念。」楊智凱的太太原為音樂系,後取得社工碩士,大女兒也是修讀社工,一家人都走在這條愛與使命的路上。
「自已是否就是那位好撒瑪利亞人?」楊智凱微笑的搖頭:「永遠都不夠,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持續堅定的走。」走進部落、走向邊陲、走入他人最脆弱的時刻,每一段陪伴,都是生命中不被遺忘的光。
南山醫務社工獎:讓助人者被看見,讓專業被尊重
南山人壽透過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投入醫療關懷計畫十三年來,攜手全國各縣市合作醫院,透過醫療補助與志工行動關懷弱勢及病友家庭,持續為弭平健康不平等及促進社會福祉而努力。在支持弱勢族群就醫及病患家庭關懷的路上,全臺的醫務社工是南山非常重要的夥伴,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設立「南山醫務社工獎」獎項表彰那些默默付出的「助人者」,讓大眾看見像黃昱惠這樣的身影,守在急診室與災難現場,守住一個又一個生命最脆弱的瞬間。透過獎項的肯定,楊智凱與他的團隊,用雙腳丈量山林,用生命陪伴另一個生命的脆弱時刻,不僅照見了社工的專業,更延續了一份溫柔與堅持的力量。
南山人壽願成為醫務社工的後盾,持續為醫務社工的工作權益與專業發展倡議發聲,並擴大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與執業風險保障。面對社會結構與醫療照護環境的變化,南山人壽致力推動永續健康,持續攜手醫院夥伴為消弭弱勢健康不平等、促進社會健康與韌性共盡心力,期盼在公部門與民間力量齊心努力下,邁向健康臺灣的願景目標。
第八屆南山醫務社工奬得獎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