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癌症中,頭頸癌(特別是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最早被證實與口腔細菌相關。專家提醒,維持口腔健康有助防癌;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多數人以為口腔只是咀嚼食物的入口,但是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提醒,口腔其實住著超過700種微生物,就像一座熱鬧的「細菌大城市」。當好菌與壞菌平衡時,社區井然有序;一旦牙周病、蛀牙或慢性發炎打破平衡,細菌不僅毀壞牙齒,更可能成為癌症的「隱形推手」。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要注意口腔群「暴動」,不只毀掉牙齒,還會把火燒到全身,以下是他分析口腔細菌與癌症的風險。
●口腔細菌與頭頸癌
在所有癌症中,頭頸癌(特別是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最早被證實與口腔細菌相關。主嫌之一:牙周致病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原本是牙周炎「元凶」,卻在OSCC組織裡也常被發現。它能刺激細胞釋放酵素與發炎介質,幫助腫瘤長得更快、更容易擴散。
●口腔菌群與食道癌、胃癌
口腔細菌可不會乖乖待在牙齒和牙齦旁邊,它們有能力一路「南下」到消化道。研究發現,食道癌(ESCC)患者的口腔菌群組成異常,特別是厭氧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梭桿菌)顯著增加。
nucleatum 不只和食道癌有關,還牽涉到胃癌與大腸癌,主要的原因在於慢性發炎,它長期刺激腸胃黏膜,讓免疫系統陷入「高警戒」。再加上免疫逃逸,它能影響T細胞,幫腫瘤細胞戴上「隱形斗篷」。
●牙周病與胰臟癌有相關
牙齒搖搖欲墜的牙周病,竟和胰臟癌有關。美國長期研究顯示,有嚴重牙周病的人,未來得到胰臟癌的風險顯著增加。這不是偶然,而是不同族群研究中反覆觀察到的事實。
牙周病不只是壞在牙齦,它還可能是癌症的幕後推手。黃軒表示,形成的原因有以下3項:
1.細菌入侵:像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這類壞菌,能隨血液跑到胰臟。
2.免疫失衡:慢性牙周炎引發全身性發炎,惡化腫瘤微環境。
3.致癌物代謝:壞菌能製造亞硝胺等致癌物,加速癌變。
口腔衛生好可防癌
黃軒建議民眾,不妨從日常生活維持口腔健康,以下是他建議的4項做法:
●刷牙+牙線:最強防火牆
每天刷牙至少2次,尤其是睡前。牙線清掉壞菌的「藏兵洞」,比牙刷更關鍵。
●定期看牙醫:提早拆彈
每半年檢查一次,牙周病初期幾乎沒症狀,容易被忽略。牙醫能及早發現危險信號,避免壞菌坐大。
●飲食調整:餵養好菌,餓死壞
減少高糖、加工食物,多吃蔬果與抗氧化物。多喝水,少含糖飲料,幫口腔降溫。
●戒菸限酒:別給壞菌加油
菸酒直接傷口腔,也助長壞菌勢力。研究證實,菸酒+牙周病 = 頭頸癌風險倍增。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