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減重門診

體脂肪過高怎麼辦?掌握3種體脂計算法與降低體脂的正確方法,打造健康線條不是夢

「醫師,我BMI看起來還好,但為什麼腰腹還是鬆鬆垮垮?」
「我明明有運動,體重也下降,為什麼身形還是看起來不結實?」

這類問題幾乎是減重門診裡最常出現的疑問之一。很多人誤以為減重就是減脂,其實體重下降≠體脂肪下降,如果只是靠節食快速減重,可能減掉的是水分或肌肉,體脂肪反而比例更高。

本篇文章將由醫師角度出發,說明**什麼是體脂肪?如何正確計算體脂率?體脂率過高會有什麼問題?又該如何安全有效地降低?**幫助你用科學方式調整體態,提升健康與外型自信。

一、什麼是體脂肪?它的功能與隱藏風險

體脂肪(Body Fat)指的是體內脂肪組織所佔的比例,主要功能包括:

  • 儲存能量
  • 保護內臟
  • 調節體溫
  • 合成荷爾蒙與維生素吸收

但當體脂肪過多,尤其是內臟脂肪比例升高時,將大大提高以下健康風險:

  • 第二型糖尿病
  • 高血壓、高血脂
  • 脂肪肝
  • 心血管疾病
  • 代謝症候群
  • 女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男性睪固酮下降、性功能障礙

體脂率過高不只關乎外觀,更是慢性疾病的重要指標,尤其是**「體重正常但體脂過高(TOFI)」**的人,風險比你想像的還高。

二、3種常見體脂率計算或測量方式

1. 生物電阻抗法(BIA)

  • 最常見於市售體脂計(如InBody、Tanita)
  • 透過微弱電流通過身體,測量脂肪與肌肉電阻差異
  • 優點:快速、無創、便利
  • 缺點:受水分狀態、飲食、運動影響,誤差可能偏大

2. 皮脂厚度測量(Caliper)

  • 使用皮脂夾測量數個部位的皮膚脂肪厚度,再依公式換算體脂率
  • 優點:成本低、常用於健身場域
  • 缺點:需要有經驗的操作員,否則誤差大

3. DEXA雙能量X光吸收儀

  • 醫學檢查中最準確的體脂測量工具之一
  • 能精準區分內臟脂肪、皮下脂肪、骨質密度與肌肉量
  • 優點:數據最完整,評估精準
  • 缺點:費用較高、需醫療單位安排

體脂率標準建議(依衛福部與WHO資料):

年齡 男性正常體脂率 女性正常體脂率
20–39 歲 8%–19% 21%–32%
40–59 歲 11%–21% 23%–33%
60 歲以上 13%–24% 24%–35%

三、為什麼你減重了但體脂沒降?常見錯誤減脂方法分析

許多人減重靠節食、斷食、生酮飲食,短時間雖能讓體重下降,但若沒有搭配運動或正確營養,可能產生以下問題:

  • 肌肉流失 → 基礎代謝下降
  • 體脂率不降反升 → 身體變「泡芙人」
  • 體重反彈更快 → 復胖率高
  • 內臟脂肪堆積 → 腰圍持續變大

正確的減脂應該是「降低脂肪比例、保留肌肉量」,這才是真正的體態改造與健康改善。

四、如何安全有效降低體脂肪?醫師建議這樣做

1. 穩定飲食控制而非極端節食

  • 每日熱量赤字控制在300~500大卡
  • 均衡攝取蛋白質、碳水、好油脂
  • 增加高纖維食物(蔬菜、豆類)延長飽足感
  • 少糖、少精緻澱粉、少加工品

2. 規律的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

  • 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強度有氧(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 每週至少2次肌力訓練(訓練大肌群如腿部、背部)
  • 增加肌肉量可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脂肪消耗更有效率

3. 充足睡眠與減壓管理

  • 睡眠不足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上升,促使脂肪堆積
  • 每晚建議睡滿7~8小時
  • 可透過冥想、深呼吸、正念飲食等方式降低壓力反應

4. 階段性專業醫療介入

若經過自我調整仍無法有效改善,或已有脂肪肝、高血脂、內臟脂肪過高等狀況,可考慮下列醫療介入:

  • 體重管理門診:透過營養師、醫師共同規劃個人飲食與運動
  • 肥胖用藥:包含胃肉毒、GLP-1類藥物等,需由醫師評估適用性
  • 體態雕塑療程:如高階電磁增肌、低溫冷凍溶脂等物理技術輔助

五、Q&A:門診常見關於體脂的問題解答

Q:我體重正常但體脂32%,這樣算肥胖嗎?
A:是的。這種狀況稱為「隱性肥胖」或「TOFI」,內臟脂肪高、肌肉量低,風險反而更高,需積極改善體脂比例。

Q:減重一定要先從體脂開始嗎?
A:不一定,但體脂是整體健康與代謝的關鍵指標,比體重更能反映真實體態狀況,建議同步觀察。

Q:減脂期間體重沒降,表示沒成功嗎?
A:未必,若同時增加肌肉量、降低脂肪,體重可能變化不大但體態變緊實。建議搭配體脂儀或InBody追蹤。

Q:哪一種飲食法最適合減脂?
A:沒有「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原則是:熱量赤字、營養均衡、可長期執行

六、結語:減重不等於減脂,想變瘦,請從了解「體脂肪」開始

在醫學角度來看,體脂率才是判斷身體組成與代謝健康的關鍵指標。如果你長期困擾於外型鬆垮、容易疲倦、三高問題反覆,卻看起來「體重還可以」,那麼你很可能正是體脂過高但體重正常的隱性肥胖者

與其盲目追求減重數字,不如從改善體脂比例著手,透過飲食、運動、睡眠與必要時的專業醫療輔助,打造健康有型的體態才是根本之道。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fairy.tw(搜尋記得加@哦)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歡迎至法瑞診所預約,由吳紹琥醫師為您評估諮詢。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想擺脫脂肪肝?搞懂成因與症狀,全面飲食+運動改善策略公開

「醫師,我沒有喝酒,也不胖,怎麼健檢報告還是寫脂肪肝?」
「平常只是晚餐吃多一點、幾乎不運動而已,真的會那麼嚴重嗎?」

這類情況在門診中越來越常見。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三成以上成年人患有脂肪肝,其中相當比例的人甚至體重正常,卻肝臟早已悄悄出現病變

脂肪肝不僅是肝臟健康的警訊,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若放任不管,可能進一步惡化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本篇文章將由醫師角度帶你了解脂肪肝的形成原因、常見症狀、診斷方式與臨床治療建議,並提供實用的飲食與運動改善指南,幫助你有效逆轉脂肪肝,重拾健康肝功能。

一、什麼是脂肪肝?為什麼會形成?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肝臟細胞內堆積過多三酸甘油酯(脂肪)而造成的病變,當**肝臟脂肪含量超過5~10%**就被定義為脂肪肝。

脂肪肝可分為兩大類:

  • 酒精性脂肪肝(AFLD):與長期大量飲酒有關
  •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與飲食、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糖、胰島素阻抗有關,是現代人最常見類型

非酒精性脂肪肝現今被認為是「肝臟的代謝症候群」,與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密切相關。

二、脂肪肝的常見原因與危險因子

脂肪肝的成因多為長期不良飲食+缺乏運動所導致的代謝失衡,常見危險因子包括:

  1. 高熱量、高油脂飲食(油炸、甜點、加工食品)
  2. 精緻糖攝取過多(如含糖飲料、甜食、白飯)
  3. 缺乏運動
  4. 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型肥胖)
  5. 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
  6. 高血脂、高膽固醇
  7. 作息不規律、熬夜
  8. 快瘦型減重(脂肪快速分解反而導致肝脂肪堆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體重正常但肌肉量不足、內臟脂肪偏高的人,也可能罹患脂肪肝,稱為「瘦胖型脂肪肝」。

三、脂肪肝有症狀嗎?該怎麼發現?

脂肪肝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在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GOT、GPT數值偏高,或是腹部超音波看到肝臟回音變亮、邊緣模糊。

當脂肪肝惡化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上腹悶脹、消化不良
  • 疲倦、精神不濟
  • 右上腹輕微不適
  • 肝功能異常指數(GOT、GPT上升)
  • 肝臟體積腫大(嚴重者)

若長期未處理,部分脂肪肝會進展為脂肪性肝炎(NASH)→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

四、如何診斷脂肪肝?需要做哪些檢查?

在門診中,診斷脂肪肝常依以下步驟進行:

  1. 抽血檢查:觀察肝功能指數(GOT、GPT)、血脂、血糖、胰島素阻抗指數
  2. 腹部超音波:最常用的初步檢查工具
  3. 肝臟彈性掃描(FibroScan):可量化脂肪肝程度與肝纖維化程度
  4. 磁振造影(MRI-PDFF):精準評估肝脂肪含量(多用於研究或重大診斷)
  5. 肝臟切片:最準確的診斷方式,但通常留作嚴重疑難個案使用

五、脂肪肝可以逆轉嗎?飲食與生活方式是關鍵

好消息是,脂肪肝是可逆的疾病,只要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型態調整,大多數患者在3~6個月內就能看到明顯改善。

醫師建議的改善方式如下:

六、飲食改善策略:這樣吃最有效

  1. 控制總熱量攝取
    • 建議每日熱量赤字約300~500大卡,避免快速減重
    • 適度分配三大營養素:碳水50%、蛋白質20%、脂肪30%
  2. 降低糖分與精緻澱粉
    • 減少含糖飲料、白飯、甜點、手搖飲
    • 改用地瓜、糙米、燕麥等低GI碳水
  3. 多攝取膳食纖維
    • 每餐加入大量蔬菜、豆類、菇類
    • 有助穩定血糖、促進腸道代謝脂肪
  4. 選擇好油脂
    • 改用橄欖油、苦茶油、亞麻仁油
    • 避免反式脂肪、動物性油脂與油炸品
  5. 補充高品質蛋白質
    • 魚類、豆腐、雞胸肉、蛋白質粉都可幫助提升基礎代謝

七、運動改善策略:有效燃脂強肝這樣做

1. 有氧運動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單車)
  • 能有效降低內臟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2. 阻力訓練(重量訓練)

  • 每週2~3次,訓練大肌群(腿部、背部)
  • 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

3. 日常活動量增加

  • 多走路、少坐電梯、站立辦公
  • 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

八、Q&A:門診常見脂肪肝問題解答

Q:脂肪肝一定會轉成肝癌嗎?
A:並非所有脂肪肝都會惡化,但若合併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肝功能持續異常,風險會顯著升高,建議早期介入改善。

Q:減重就能改善脂肪肝嗎?
A:是的。體重減少5~10%,即可大幅降低肝臟脂肪比例,但應穩定慢減,避免快速減重反而傷肝。

Q:吃保肝藥就可以治療脂肪肝嗎?
A:目前並沒有「治癒脂肪肝」的特效藥,保肝藥可輔助,但真正的改善必須來自於飲食、運動與體重控制

九、醫師結語:肝無聲無息,但不能忽視

脂肪肝雖然初期無明顯症狀,但正因如此,更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早期介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肝病惡化的關鍵。

只要願意從今天起正視問題、持續改善,不管你是剛被診斷出來的輕度脂肪肝,還是已經長期肝指數異常,都有機會把肝功能拉回正軌,遠離肝硬化與代謝疾病。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fairy.tw(搜尋記得加@哦)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歡迎至法瑞診所預約,由吳紹琥醫師為您評估諮詢。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減重門診值得嗎?誰適合?費用怎麼算?完整解析減重醫療課程與診所選擇重點

「醫師,我已經嘗試節食、健身App、自費運動課程,體重還是卡住動不了,該不會真的要靠減重門診吧?」

減重門診,對許多人來說似乎帶著點「最後手段」的味道。事實上,減重門診早已不是極端手段或藥物導向治療,而是一種整合式、科學化的醫療管理策略,目的是幫助體重控制困難者找回健康的體重與代謝狀態,並有效預防慢性病惡化。

如果你也有以下這些問題——體重難以下降、反覆復胖、合併有脂肪肝、三高、睡眠障礙,甚至是產後或更年期體脂偏高,減重門診可能就是你需要的轉捩點。

一、什麼是減重門診?與健身教練有何不同?

減重門診是由專業醫療團隊主導的體重與代謝管理醫療服務,依據病人的體重、體脂、BMI、內臟脂肪、胰島素阻抗、荷爾蒙變化、作息與情緒狀態,提供個人化的減重建議與療程設計。

與健身課程最大不同在於:

  • 有醫師專業診斷:針對內分泌、慢性疾病、體脂問題進行評估
  • 可使用藥物輔助或生理治療:合法使用GLP-1、胃肉毒、胰島素敏感提升等策略
  • 整合營養師、運動師與心理支持:真正做到全方位個人化管理
  • 定期檢測與數據追蹤:包括體組成(InBody)、肝功能、血糖、血脂、代謝指標

簡單來說,減重門診更像是「以健康為出發點的醫療處方」,目標不是快速瘦,而是穩定、安全且可長期維持的瘦。

二、誰適合就診減重門診?不只有肥胖族群

許多人以為減重門診是「胖到不行」才需要,其實不然。以下族群非常適合接受醫師協助:

1. 體重指數(BMI)≥27 的過重或肥胖者

  • 尤其是內臟脂肪偏高、脂肪肝患者,或腰圍過粗(男性90cm、女性80cm以上)

2. 長期節食卻無法減重者

  • 體重卡關、不明原因瘦不下來,可能與荷爾蒙失衡、基礎代謝低下、胰島素阻抗有關

3. 有代謝疾病者

  • 包括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痛風、脂肪肝,減重可降低藥物依賴風險

4. 產後、更年期族群

  • 荷爾蒙改變導致脂肪囤積、腹部肥胖與情緒波動,需整合式調理

5. 因肥胖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者

  • 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打呼、失眠、白天嗜睡

6. 反覆減重失敗、復胖者

  • Yo-yo效應(溜溜球效應)者,需透過行為與飲食習慣重新建構減重邏輯

三、減重門診會做哪些評估?流程大公開

一般來說,第一次就診的流程包含:

1. 醫師診斷

  • 詳細問診個人病史、飲食、作息、壓力、排便與睡眠習慣

2. 體組成分析(InBody)

  • 評估脂肪量、肌肉量、基礎代謝率、內臟脂肪等指標

3. 抽血檢查(可選擇)

  • 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膽固醇、胰島素、甲狀腺功能等

4. 個人化減重規劃

  • 可包含營養計畫、運動處方、用藥選擇(如GLP-1、胃肉毒)、心理支持

5. 定期追蹤

  • 每2~4週回診一次,調整策略、解決卡關期、預防復胖

四、減重門診會開什麼藥?有副作用嗎?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醫療減重輔助方式如下:

方法 原理 優點 注意事項
GLP-1類藥物(如猛健樂、膳纖達) 延緩胃排空、控制食慾、穩定血糖 食慾明顯降低、不易復胖 初期可能有噁心、便秘,需專業監測
胃肉毒注射 放鬆胃部肌肉、延緩胃排空 非侵入、一次注射效果持續2-3月 非所有人皆適合,需配合飲食控制
中長期減重用藥(如Orlistat) 阻斷脂肪吸收 搭配低脂飲食效果佳 易有腸胃副作用,需專業監測
個人化營養與運動處方 增肌減脂、穩定代謝 建立長期生活習慣 無副作用但需耐心

所有藥物與療程均需由專業醫師評估適應症與風險,並非人人適用。

五、減重門診費用怎麼算?健保有給付嗎?

一般減重門診屬於自費醫療,常見收費模式如下(實際以診所公告為主):

  • 初診費用:500~1500元不等
  • 體組成+營養諮詢+醫師診斷套組:2000~3000元
  • 胃肉毒注射:依劑量不同,約15000~25000元/次
  • GLP-1注射療程:單月約6000~15000元不等(依劑型與品牌)
  • 完整三個月療程規劃:有些診所提供套裝優惠,建議與診所諮詢

若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有部分檢查項目可由健保給付。

六、減重門診是否真的有效?患者常見誤解一次解答

Q:我可以只打藥,不運動嗎?
A:藥物是輔助,真正長效維持體重還是要靠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Q:減重門診會讓我瘦很快嗎?
A:醫療減重強調「穩定、安全、可維持」,平均每月下降體重的5~10%為安全範圍。

Q:會不會一停藥就胖回來?
A:若配合飲食運動習慣改變,即使停藥也能維持成果。若不改變原生活習慣,任何減重方式都可能復胖。

Q:我只是想瘦小腹,也可以看減重門診嗎?
A:可以,內臟脂肪高是健康風險之一,醫師能針對局部脂肪累積提供整合性建議。

七、醫師建議:你不是瘦不下來,而是沒用對方法

如果你已經試過很多方法卻仍減不下來、瘦了又復胖,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缺乏一個真正針對個人健康狀況與體質設計的醫療級管理方案

減重門診不只是為了瘦,而是從根本改善代謝、荷爾蒙、行為與飲食習慣,讓你不再反覆努力失敗,而是一次真正「瘦得健康、瘦得穩定」。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fairy.tw(搜尋記得加@哦)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歡迎至法瑞診所預約,由吳紹琥醫師為您評估諮詢。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8大熱門免動刀體雕療程一次了解,醫師教你如何安心瘦回輕盈線條

每逢年節,餐桌總是澎湃又難以抗拒,「多吃一點、放假再說」的結果,就是年後照鏡子時,發現腰圍不知不覺加寬、褲子緊到拉不上拉鍊,甚至連臉都圓了一圈。

但別擔心,如果你也正在煩惱「要怎麼健康有效地瘦回來」,而又不想承受手術風險或長期恢復期,現在市面上已有多種「非侵入式體雕療程」能幫助你針對性處理局部肥胖問題、提升代謝、促進脂肪分解,並且在專業評估下安全又有效

本文將以醫師角度,帶你全面認識 8項目前常見的非手術體雕療程,說明它們的原理、適合對象、療程建議與注意事項,幫助你在年後快速回到理想狀態。

一、誰適合做體雕療程?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

體雕療程適合以下族群:

  • 年後體重略升、脂肪局部堆積者(尤其是腹部、腰側、臀腿、蝴蝶袖)
  • BMI<30,但體脂偏高、內臟脂肪增加者
  • 工作忙碌、無法長時間運動但希望修飾體態者
  • 懷孕後或更年期脂肪分布改變者
  • 過去曾減重成功但體態不緊實

需要提醒的是,體雕療程不是「減重手術」,主要目標在於「改善體態比例」、「雕塑線條」,並不是快速瘦身捷徑。療程效果需搭配飲食控制與適度運動,效果才會持久。

二、8項熱門非手術體雕療程介紹

1. 冷凍溶脂(CoolSculpting)

原理:利用脂肪細胞對低溫敏感的特性,將脂肪冷卻至約-11°C,使脂肪細胞自然凋亡,經代謝排出體外。

適合部位:腹部、側腰、背部、大腿外側、雙下巴

療程時間:每區約35~60分鐘

優點:無創、無恢復期、一次療程約可減少約20-25%脂肪

注意事項:術後短暫紅腫或麻木感,約1~3週自然消退

2. 高強度聚焦電磁增肌(HIFEM)

原理:透過高頻電磁波刺激肌肉收縮(每次療程可等同2萬次仰臥起坐),同時促進脂肪分解與肌肉增生。

適合部位:腹部、臀部、大腿、小腿

療程時間:每次30分鐘

優點:不僅瘦,更能緊實線條與提升基礎代謝率

建議療程:每週2次,共4~6次為一療程

3. 熱能電波體雕(如Accent Prime)

原理:運用RF射頻技術,加熱脂肪層,同時刺激膠原蛋白新生,達到溶脂與緊膚雙重效果。

適合部位:蝴蝶袖、腰側、臀下、膝蓋內側、產後腹部鬆弛

療程時間:每區約20–30分鐘

優點:對於「鬆+胖」體質效果明顯

4. 超音波溶脂(如Ultra-Z)

原理:利用聚焦式超音波精準破壞脂肪細胞膜,並透過淋巴代謝排出體外

適合部位:下腹部、小腹、手臂、腿部內側

優點:較適合中小脂肪囤積區域者,痛感低、效果穩定

5. 脈衝式深層熱能療程(如Vanquish)

原理:以無接觸式射頻技術大面積覆蓋脂肪區域,均勻加熱皮下脂肪至46°C,使其自然凋亡

適合部位:整圈腹部、腰側脂肪帶

療程特點:不需碰觸皮膚,適合怕熱、怕疼者

6. 低溫脂雕雷射(Laser Lipolysis)

原理:雷射能量可穿透皮膚表層,溶解脂肪並促進皮膚收緊,常用於臉部、下巴局部輪廓雕塑

適合部位:雙下巴、臉頰、腰窩等精緻部位

療程建議:療效穩定但需要數週才能看出效果

7. 高能聚焦超音波(HIFU)

原理:透過高能超音波深入皮下脂肪層及筋膜層,刺激收縮與膠原蛋白重組

適合部位:頸部、下頷線、手臂贅肉

特色:拉提效果佳,兼具緊實

8. 靜脈點滴+代謝營養療程(搭配體雕療程加乘)

原理:補充脂溶性代謝因子(如左旋肉鹼、B群、穀胱甘肽),提升脂肪代謝效率與體內抗氧化力

適合搭配:任何體雕療程後進行,幫助身體清除代謝產物,加快恢復

三、做體雕會不會反彈?多久見效?

體雕療程強調「改善脂肪細胞數量與分布」,經由自然代謝排出後不會回復原狀。但若後續飲食失控、作息不規律或缺乏運動,仍有可能導致脂肪細胞重新增大。

醫師建議:

  • 體雕後1~3個月內搭配飲食控制與輕度運動,效果明顯穩定
  • 治療後避免高糖、高油、高酒精飲食,以免影響脂肪代謝
  • 定期複診追蹤體組成變化,有助於維持與優化療效

四、誰不適合進行體雕療程?

雖然非侵入式體雕相對安全,但仍建議以下族群避免或延後進行:

  • 嚴重肥胖(BMI>35)、需手術介入者
  • 嚴重心血管疾病或裝有心律調節器
  • 孕婦、哺乳中婦女
  • 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 對冷感、熱感特別敏感者(應個別評估)

務必由醫師親自評估療程適應性,並根據個人體質擬定療程計畫。

五、Q&A:常見諮詢問題解答

Q:體雕療程會痛嗎?需要麻醉嗎?
A:大多數非侵入療程不需要麻醉,僅有些熱感、緊繃感或短暫麻木,術後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

Q:療程之後要特別照顧嗎?
A:避免短時間內劇烈運動、泡溫泉、熬夜,有助於組織修復與代謝循環。多喝水也能幫助脂肪代謝更順暢。

Q:一次療程就有效嗎?
A:視區域與脂肪量不同,大多需2~4次療程搭配生活調整,才能達到明顯改善。

六、醫師結語:想靠體雕快速瘦?不如靠「專業+紀律」

體雕療程不是魔法,也不是減重捷徑。它是幫助你縮短身體調整過程、強化雕塑成果的醫療工具。如果你過年過節放縱了飲食、累積了壓力型脂肪,與其反覆節食、傷害代謝,不如交給專業醫療團隊為你量身設計一套體雕+代謝改善計畫,安全有效地找回緊緻曲線。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fairy.tw(搜尋記得加@哦)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歡迎至法瑞診所預約,由吳紹琥醫師為您評估諮詢。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減肥針能有效減重嗎?瘦瘦筆效果、副作用與安全性一次解析

門診中常見到這類問題:「醫師,最近很常看到網紅分享瘦瘦筆,到底是不是打了就能瘦?會不會有副作用?會復胖嗎?」

隨著社群媒體資訊流通快速,「瘦瘦筆」、「減肥針」等名詞在減重市場掀起討論熱潮。這類針劑型療法其實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醫學減重門診中的一項選擇,不少人因此獲得有效體重管理與飲食控制上的幫助。

不過,瘦瘦筆並不是人人適用,也不等於萬靈丹。若未經評估自行使用,可能導致副作用風險或效果不彰。

本文將帶你完整了解:

  • 瘦瘦筆是什麼?有哪些主要成分與作用原理?
  • 適合哪類型的減重族群?
  • 治療效果如何?多久見效?
  • 常見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 如何安全使用減肥針,達成健康減重目標?

一、瘦瘦筆是什麼?減肥針原理解析

所謂「瘦瘦筆」實際上是指一類透過皮下注射給藥的減重處方藥物,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包含以下兩類:

1. GLP-1 類似物(如 Liraglutide、Semaglutide)

這類藥物最初是糖尿病藥物,作用在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有以下幾項作用:

  • 抑制食慾:延長胃排空時間,使人產生飽足感
  • 降低血糖: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
  • 減少脂肪合成: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代謝優化

目前全球通過的GLP-1減重針劑包括:

  • Liraglutide(商品名:Saxenda)
  • Semaglutide(商品名:Wegovy)

2. 胰島素抗性改善劑(新一代成分,如 Cagrilintide 等)

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結合雙重機轉調控血糖與食慾,是未來有潛力的新型療法,但目前尚未全面上市。

二、誰適合使用瘦瘦筆?不是所有人都能打

合適族群:

  • 體重指數(BMI)>27,有合併代謝疾病(如高血壓、脂肪肝)
  • BMI>30 的肥胖族群
  • 曾嘗試飲食控制與運動但無法長期維持者
  • 飲食控制困難、容易暴食者
  • 想避免減重後復胖、尋求醫學輔助者

不適合使用者:

  • 孕婦或哺乳中婦女
  • 有胰島素瘤或甲狀腺腫瘤家族史者
  • 有慢性胰臟疾病病史
  • 嚴重腸胃疾病(如胃潰瘍、腸阻塞)
  • 年齡過小者(未滿18歲須特別謹慎)

即便是市面上熱門療程,也須經由醫師評估後使用,確保安全與效果兼具。

三、瘦瘦筆效果如何?多久能見效?

臨床數據顯示:

  • Liraglutide(Saxenda):每日一次注射,12週可望達到原體重5~8%的減重
  • Semaglutide(Wegovy):每週一次注射,平均6個月內可達體重減輕約10~15%

個別效果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 飲食與運動習慣
  • 個人體質與代謝功能
  • 合併慢性疾病狀況
  • 服藥依從性(是否按時施打)

總體來說,瘦瘦筆對於想穩定減重、控制食慾、避免反彈者,是一項科學有效的輔助工具,但不能取代基本的生活習慣調整。

四、減肥針的副作用有哪些?需注意哪些風險?

瘦瘦筆屬於處方藥物,在使用上雖然相對安全,但仍有可能產生以下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初期反應):

  • 噁心、胃脹氣
  • 食慾降低導致進食量下降
  • 排便頻率變化(便秘或拉肚子)
  • 注射部位疼痛或紅腫

可能但較少見的副作用:

  • 胰臟酵素上升(需注意胰臟炎風險)
  • 膽囊相關不適(如膽結石)
  • 心悸、頭暈、疲倦感
  • 輕微低血糖(多見於糖尿病共病者)

通常副作用多發生在治療初期,醫師會依個人狀況進行劑量漸進式調整,並定期監控肝腎功能與血糖指數,確保治療安全。

五、常見問題 Q&A

Q:瘦瘦筆會復胖嗎?

若停藥後完全不控制飲食與運動,體重可能回升。建議以**「階段性計畫」**進行,搭配營養師與醫師的追蹤管理,才能達成長期體態維持。

Q:一定要每天施打嗎?

依藥物種類而異,例如:

  • Liraglutide 類為每日注射
  • Semaglutide 類為每週一次注射 醫師會依需求與接受度建議適合的種類與劑量。

Q:使用期間可以搭配運動與飲食調整嗎?

非常建議!運動與均衡飲食能顯著提升瘦瘦筆的減重效果,也有助於改善脂肪肝、血脂與血糖代謝。

Q:費用大約多少?

瘦瘦筆療程屬於自費項目,價格會依藥物類型、品牌與療程長短不同而異:

藥物類型 費用範圍(每月)
Liraglutide 約 NT$ 15,000~20,000 元
Semaglutide 約 NT$ 18,000~28,000 元

實際費用依療程設計與施打劑量調整,建議於門診中與醫師確認療程計畫與預算安排。

六、醫師總結:減重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長期規劃

瘦瘦筆或減肥針並非魔法藥水,但若由醫師評估與監控之下合理使用,能成為有效控制體重、降低三高風險與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幫手。

若你有以下狀況:

  • 體重超標超過一年
  • 多次嘗試節食與運動失敗
  • 飲食控制常因壓力失控
  • 身體已出現代謝異常徵兆

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減重門診協助,透過醫療級規劃、安全藥物與生活管理三合一,才能真正穩定、健康地達成理想體態目標。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 ID:@fairy.tw(搜尋時請加@)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歡迎至法瑞診所預約,由吳紹琥醫師為您量身評估減重方案,設計個人化瘦身療程,協助健康有效地邁向理想體態。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為什麼身體阻止你變瘦?破解減重卡關與復胖關鍵,穩定瘦身不是夢!

減重是一條需要耐心與科學規劃的道路。很多人在努力控制飲食、增加運動後,體重初期的確下降得很快,但沒多久就遇到停滯期,不管怎麼吃得更少、練得更勤,體重就是不動如山。更令人沮喪的是,稍微鬆懈一下,不但反彈迅速,體脂肪甚至比原來還高。

這並不是單純意志力的問題,而是身體本能的防禦機制在作祟。今天就從臨床醫學角度出發,帶你了解為什麼減重會卡關、容易復胖,以及如何正確突破瓶頸,讓瘦身之路更加穩定且持久。

一、身體為什麼會阻止你繼續變瘦?

人體的生理設計,從演化觀點來看,是為了「保存能量」而非「追求纖瘦」。當我們大幅減少熱量攝取,或快速消耗能量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的「節能防禦機制」,以確保生存。

主要包括兩大核心問題:

1. 基礎代謝率下降

基礎代謝率(BMR)指的是人體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能量。當減少攝取熱量或劇烈減重後,身體會自動降低代謝速率,具體表現為:

  • 體溫下降
  • 心跳變慢
  • 活動量自然減少(例如感到更容易疲倦)

根據研究,每減少10%的體重,基礎代謝率可能下降10%~20%。也就是說,體重越輕,所需的熱量越少,減重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2. 飢餓激素變化

快速減重會改變體內兩大關鍵荷爾蒙:

  • 瘦素(Leptin)下降:原本負責抑制食慾的瘦素減少,讓人感覺更容易餓。
  • 飢餓素(Ghrelin)上升:刺激食慾的激素增加,驅使我們想要攝取更多食物。

這種內分泌變化讓「節食後暴食」變得幾乎不可避免,是復胖的重要原因。

二、破解減重卡關與避免復胖的2大重點

了解身體防禦機制後,要想減重成功並避免復胖,關鍵在於「策略性減重」,而非一味地餓肚子或操勞過度。

以下兩個重點,是臨床中最實用且有效的方法:

重點一:打造「不節食但能瘦」的代謝環境

傳統的低熱量飲食(VLCD)雖然短期內體重下降快速,但會嚴重抑制代謝,反而讓後續減脂變得更難。因此,現代減重更強調:

  • 高蛋白飲食: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提高食物熱效應(TEF),促進基礎代謝。
  • 適量健康脂肪:如堅果、橄欖油,幫助穩定血糖與延長飽足感。
  • 控制精緻醣類:減少白飯、麵包、甜點的比例,避免胰島素劇烈波動。

飲食結構的設計,應以「讓身體不感受到飢餓威脅」為原則,這樣才能避免啟動節能模式,保持燃脂機制順暢。

重點二:肌力訓練是減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人以為做有氧運動(跑步、騎單車)就能燃燒足夠脂肪,事實上,缺乏肌力訓練的減重計畫,很容易導致肌肉量流失,進一步降低代謝率。

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燃脂器官,肌肉量越多,靜態時消耗的能量也越高。因此,減重期間應同時進行:

  • 重量訓練:如深蹲、硬舉、臥推等複合性動作,能有效刺激肌肉增生。
  • 阻力訓練:彈力帶、徒手訓練,也是初學者友善選擇。

建議每週至少安排2~3次肌力訓練,搭配適量有氧,才能在減脂同時,維持或增加肌肉量,為未來的體重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三、為什麼減重容易復胖?常見陷阱解析

即使達成短期減重目標,若沒有建立長期維持機制,復胖仍是常見困擾。

常見復胖原因包括:

  • 過度節食後暴食:激烈斷食導致報復性進食,熱量回補超標。
  • 停止運動:減重期間積極運動,達標後懈怠,基礎代謝下降。
  • 飲食結構回到高醣高脂:回復以往飲食習慣,血糖與胰島素再次失控。
  • 心理壓力未處理:情緒性進食成為復胖推手。

因此,維持理想體重,不是靠短期衝刺,而是靠持續可行的生活習慣調整

四、術後支援:如何透過醫師輔導維持穩定體重?

在現代醫學減重門診中,醫師除了協助減重,更會設計個人化維持計畫,包括:

  • 定期身體成分檢測:追蹤體脂肪、肌肉量變化,提早預警代謝變化。
  • 荷爾蒙調整:評估瘦素、胰島素、甲狀腺功能,必要時介入調節。
  • 營養素補充指導:例如適量補充維生素D、鎂、鋅,有助穩定代謝與情緒。
  • 壓力管理輔導:睡眠衛教、壓力因應策略,降低慢性發炎負擔。

藉由醫師團隊整合身體內外在因素,減重才能真正穩健且長久。

醫師小結:真正成功的減重,是讓身體「樂意瘦下來」

體重管理不是單純靠意志力,而是要理解身體的生理邏輯,從飲食結構、運動規劃、內分泌調整、到心理情緒支持,全方位照顧。

如果你正面臨減重卡關、復胖困擾,別再一味自責,或陷入無效的節食循環。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專業醫師的整合治療,讓身體從防禦轉為合作,順勢燃脂、自然輕盈,才是長遠之道。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 ID:@fairy.tw(搜尋請加@)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想了解更多關於減重卡關、復胖預防與個人化體重管理療程?歡迎至法瑞診所諮詢,由吳紹琥醫師為您量身設計專屬的減重優化方案。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為什麼「餐前喝湯」可能讓你越吃越胖?醫師解密正確用餐順序,讓減重不再復胖!

不少正在進行體重控制或健康飲食的朋友,常會問:「餐前喝湯真的能減少食量嗎?」過去這個飲食觀念相當流行,但從臨床觀察與科學研究來看,餐前喝湯不一定有助減重,甚至有可能讓減重效果事倍功半

這篇文章將從醫學角度分析,為什麼在減重期間要調整用餐順序、哪些食物應該先吃、怎麼吃才不容易復胖,並結合我自己實際門診經驗,整理出一套可長期執行、穩定減重且不易復胖的飲食行為調整策略

一、餐前喝湯=熱量陷阱?你可能沒注意到的問題

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喝湯不是熱量低嗎?又能增加飽足感,怎麼會影響減重?」

事實上,問題往往不是出在「湯」本身,而在於以下幾點:

1. 市售湯品熱量遠高於預期

很多人在外就餐時習慣先點一碗湯,但大多數餐廳的湯品,如玉米濃湯、排骨清湯、藥膳湯,往往含有高油脂、高鈉與澱粉勾芡,隱藏熱量動輒破百甚至超過200大卡,等同於一碗飯的熱量,卻讓人毫無警覺。

2. 湯會加速血糖波動

如果喝的是含糖或高澱粉的湯,例如南瓜濃湯、羹類、蓮藕湯等,會使血糖迅速上升,進而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反而造成餐後更容易疲倦、飢餓、脂肪堆積。

3. 湯品稀釋胃酸,影響消化效率

餐前大量攝取熱湯或冷飲,會暫時稀釋胃酸濃度,影響後續蛋白質與脂肪的消化能力,也可能干擾食慾的自然調節機制,讓你更難感受到真正的「飽」。

二、用錯順序吃飯,減重成效會打折!

除了餐前喝湯,整體用餐順序也是決定血糖控制與體重管理成敗的關鍵。

以下是許多人常犯的錯誤順序:

  • 湯 → 白飯 → 配菜 → 蔬菜 → 肉類
    這樣的吃法容易使血糖迅速飆升,之後又迅速下降,造成食慾混亂與能量波動。

三、正確用餐順序:這樣吃,血糖穩、飽足久、不易復胖

為了避免血糖劇烈波動與過度熱量攝取,以下是我在臨床中最常建議的理想用餐順序

1. 先吃高纖蔬菜

→ 促進腸道蠕動,形成飽足感屏障,延緩醣類吸收。

建議量:約占整份餐的1/2,例如生菜沙拉、燙青菜、涼拌木耳。

2. 接著吃蛋白質

→ 肉類、蛋、豆腐、海鮮等,幫助血糖穩定,維持飽足感。

建議量:掌心大小為一份,每餐建議攝取1–2份。

3. 再吃全穀根莖類(主食)

→ 最後攝取澱粉,可減少升糖衝擊,避免脂肪合成。

選擇原型澱粉(如地瓜、糙米、紫米)較佳。

4. 若想喝湯,放在最後或配菜間適量喝

→ 選擇清淡無油湯品,如昆布湯、番茄湯,盡量避免勾芡、動物油或濃湯。

四、正確飲食順序的生理效益是什麼?

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正確飲食順序可有效降低餐後血糖高峰、延長飽足感時間、減少總熱量攝取,對減重與血糖代謝控制都極具幫助。

以2020年《Diabetes Care》一項研究為例,研究發現:

  • 先吃菜與肉、後吃飯的組別,餐後血糖上升幅度減少27%
  • 胰島素分泌較穩定,能量轉換效率較佳

也就是說,單純改變「吃的順序」,就能讓同樣的熱量產生不同的代謝反應,對於減重者特別重要。

五、成功減重30公斤的案例分享:關鍵就在「行為習慣重建」

我曾有一位患者,35歲女性,原體重達90公斤,長年嘗試斷食、代餐、極低熱量飲食等各種方式都無法維持,最終在醫療指導下逐步調整用餐順序、飲食結構與進食速度,歷時一年成功減重30公斤。

她最大的心得是:「我以為減肥就是少吃,後來才知道原來順序和習慣更重要。」

目前她的體重維持穩定超過兩年,也未出現復胖現象,正是飲食策略與行為改變成功的案例。

六、減重不只是「吃少」,而是吃對、吃順

與其不斷限制自己,不如調整策略。以下幾點是我常建議減重者每天落實的飲食原則:

  • 用餐前先觀察菜色,安排好順序
  • 吃飯時細嚼慢嚥,每口至少咀嚼15~20下
  • 飲料以白開水、無糖茶為主,不空腹喝果汁或湯品
  • 用餐時間盡量固定,避免太晚或太快進食

這些看似簡單的改變,卻往往才是減重成功與否的真正關鍵。

醫師總結:減重不復胖的關鍵,在於每天「順著吃」

如果你曾經因為節食而復胖,或始終減不下來,不妨從「飲食順序」下手。
透過調整吃的邏輯,讓身體從節能模式轉回代謝模式,進而找回控制食慾的能力,這才是長期有效的減重方法。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或想更進一步設計個人化飲食與體重管理計畫,歡迎來診所做專業評估,我會依據你的體質與生活型態,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 ID:@fairy.tw(搜尋請加@)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若您希望進一步了解飲食策略、營養分析或減重門診方案,歡迎至法瑞診所由吳紹琥醫師親自為您評估指導。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斷食≠挨餓!醫師建議3個「延長飽足感」關鍵原則,讓減重更輕鬆、效果更持久

許多想減重的民眾在嘗試「間歇性斷食」時,常會面臨一個問題:斷食期間總是餓得受不了,結束後反而吃得更多,甚至反彈得比以前更快。這讓不少人對斷食產生懷疑,也對減重失去信心。

事實上,間歇性斷食若搭配正確的飲食策略,是可以讓人不挨餓又能健康瘦身。我在門診中常跟患者說:「你不是吃得太多,而是吃得太快餓。」換句話說,延長飽足感、穩定血糖與胰島素,才是斷食成功與否的關鍵。

本篇文章將從醫師角度,分享實證有效的「三個延長飽足感」的飲食原則,協助正在斷食減重或打算嘗試斷食的人,能穩定體重、減少飢餓與情緒波動,不再因斷食而放棄健康管理。

為什麼斷食期間總是特別餓?

斷食法如 16:8、18:6、甚至 OMAD(一天一餐),本質上是透過時間限制進食來降低總熱量攝取、促進脂肪燃燒與胰島素敏感性。

但不少人發現,只要一進入斷食時段,就感到飢腸轆轆、難以專注,甚至頭暈手抖。主要原因有三:

  1. 進食時選擇的食物血糖波動大
  2. 膳食纖維、蛋白質與好脂肪攝取不足
  3. 進食過於精緻、咀嚼時間短,讓大腦誤以為「沒吃飽」

這些錯誤,不只讓斷食變得難以持續,更可能導致血糖不穩定、暴飲暴食與內分泌混亂,反而對身體造成更大負擔。

醫師建議:3個「延長飽足感」的飲食原則

原則一:進食窗口內,優先攝取「高纖高蛋白低升糖」食物

想讓下一個斷食時段不餓,關鍵在於「上一餐吃得夠穩定」。具體來說,應該優先選擇以下類型食物:

  • 高纖食物:糙米、地瓜、南瓜、燕麥、藜麥、豆類、花椰菜、芹菜等
    → 幫助延緩胃排空、促進腸胃蠕動、延長飽足時間
  • 高蛋白質:雞胸肉、魚、雞蛋、豆腐、乳清蛋白、優格
    → 增加胃內飽足荷爾蒙、穩定血糖波動
  • 低升糖食物(Low GI):避免白米飯、白吐司、精緻麵食,改選複合碳水與全穀類
  • 適量健康脂肪:橄欖油、酪梨、堅果、亞麻籽油等
    → 這些脂肪雖熱量高,但能延緩胃排空,提高飽足與穩定血糖

實例建議
✅ 燕麥+水煮蛋+酪梨+無糖豆漿
✅ 地瓜+雞胸肉+涼拌海帶芽+橄欖油炒高麗菜

原則二:進食當下放慢速度,促進飽足激素分泌

很多人吃東西「用吞的」,不到10分鐘一整碗飯就吃光,結果大腦還來不及收到「吃飽了」的訊號。

研究發現:進食速度越慢、咀嚼次數越多,飽足感與熱量控制越容易達標。因為飽足激素如 leptin、CCK 等,需要15~20分鐘才能發揮作用。

醫師建議的技巧包括:

  • 每一口咀嚼至少 15~20 次
  • 放下筷子、讓嘴巴咀嚼完再夾下一口
  • 避免吃飯時滑手機、看電視,專注於進食行為

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改變,卻能顯著提升對飽足感的敏感度,減少過度進食或延後飢餓感。

原則三:斷食期間補充「無熱量抗飢餓飲品」

即使在斷食時段,仍有一些飲品是被允許的,且能幫助控制飢餓感與穩定血糖波動,例如:

  • 無糖黑咖啡:可抑制飢餓素(ghrelin)分泌,促進腎上腺素,有助脂肪動員
  • 氣泡水或冷泡茶:增加口感與飽足感,但不含熱量
  • 電解質水(含鈉、鉀、鎂):避免低血糖頭暈、補充斷食期電解質流失

但需注意咖啡攝取不可過量,建議每日不超過2杯,避免影響睡眠與造成胃部不適。

間歇性斷食可逆轉哪些健康問題?

間歇性斷食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對以下健康問題具有正面幫助:

  • 改善胰島素阻抗與血糖控制
  • 減重與減少內臟脂肪
  • 改善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
  • 降低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
  • 可能延緩老化與提升細胞修復功能

然而,前提是飲食選擇與斷食方式要正確,否則不僅無效,還可能導致低血糖、荷爾蒙失調與肌肉流失。

誰不適合斷食?醫師提醒4種族群需謹慎

  1. 孕婦與哺乳期女性
  2. 糖尿病患者(尤其使用胰島素者)
  3. 長期服藥者、低血壓體質者
  4. 有飲食障礙病史者(如暴食症、厭食症)

若您屬於上述族群,請務必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任何形式的飲食調整與減重計畫。

醫師總結:斷食不是忍耐,而是調整

很多人誤以為「少吃就會瘦」「餓一下撐過去就會有成效」,但實際上,長時間挨餓只會導致復胖、情緒不穩與健康耗損

真正有效的斷食,是靠「延長飽足感」「平穩血糖曲線」「適當補充營養」達到自然進食節奏與代謝穩定,而不是透過意志力硬撐。

如果你曾在斷食過程中反覆失敗、覺得總是撐不過斷食期,或常常在開吃後暴食、焦慮、心情低落,那麼建議與營養師或醫師一起擬定個人化的飲食計畫,而非跟風網路上「標準化斷食法」。

減重是馬拉松,不是衝刺,讓身體與意志同時適應,才是長久之道。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 ID:@fairy.tw(搜尋請加@)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如果您正面臨體重控制、飲食混亂、斷食副作用或其他代謝問題,歡迎至法瑞診所,由專業醫師協助您量身訂製健康與穩定的減重方案。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正確享瘦這樣做:醫師教你夏天健康減脂,安心炫腹不復胖

每到夏天,氣溫升高、衣服變薄,對於許多在意體態的人來說,這不只是換季,更像是「身材檢驗期」。門診中不乏詢問:「醫師,我想趕快瘦一圈,夏天穿比基尼也能有信心」或者「小腹一直瘦不下來,是不是內臟脂肪太高?」這些問題,其實背後反映出大家對體態、健康與生活自信的期待。

**與其追求快速見效的減重法,不如學會正確、安全且可持續的瘦身策略。**本文將由醫師角度,針對夏季減重常見誤區與實證建議,提出專業建議,協助您實現「享瘦不受苦」,擁有健康、輕盈、能自在炫腹的體態。

夏季減重常見誤區,你也中了嗎?

1. 只吃蔬菜水果,以為熱量低就會瘦

不少人以為「只要吃得清淡、少油少鹽,就一定能瘦」,但忽略了蛋白質與脂肪的攝取會導致血糖不穩定、肌肉流失,反而降低基礎代謝,容易復胖。

2. 汗流得越多,脂肪就燃燒越多?

流汗與燃脂並不能劃上等號。汗水主要是體溫調節反應,過度運動導致脫水,反而會造成頭暈、肌肉痠痛,甚至影響心肺功能。

3. 節食+激烈運動,盼望短期瘦身

過度節食會讓身體進入保護機制,反而「儲存脂肪、分解肌肉」。這類瘦身方式也易造成賀爾蒙紊亂、經期異常、疲倦或失眠等問題。

醫師建議:打造易瘦體質的3大基礎原則

原則一:規律進食,穩定血糖才不易暴食

  • 三餐定時,不需過度節食,避免空腹時間過長
  • 每餐包含「蛋白質 + 複合碳水 + 好脂肪」組合
  • 避免高升糖指數食物(如含糖飲料、白麵包、蛋糕)

實例建議:早餐可選擇全麥吐司 + 水煮蛋 + 酪梨;午餐選擇糙米飯 + 雞胸肉 + 青花菜 + 堅果油醋

原則二:強化肌力訓練,打造燃脂引擎

不論男女,肌肉量越高,代謝越穩定,即使坐著也能燃燒更多熱量。

  • 建議每週進行2~3次肌力訓練(如深蹲、硬舉、伏地挺身)
  • 運動完30分鐘內補充優質蛋白質,幫助肌肉修復
  • 結合間歇性高強度運動(HIIT)可有效縮短運動時間,提高效率

原則三:讓睡眠成為「減重催化劑」

很多人忽略睡眠對減重的影響,但研究證實,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者,其體脂肪率與飢餓荷爾蒙 ghrelin 水準顯著上升

  • 建議每晚睡眠時間達7小時以上
  • 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攝取咖啡因與高糖飲食
  • 建立固定入睡與起床時間,形成身體節奏穩定的代謝模式

夏天瘦身目標設定建議:以「體脂下降」為主,不是體重數字

許多女性會糾結在數字上,但即使體重只降2公斤,若體脂下降5%,視覺上就會明顯變瘦。尤其腹部、臀部線條會更緊緻明顯。

建議搭配:

  • 體組成分析儀追蹤體脂與內臟脂肪變化
  • 定期拍照記錄進步,避免過度依賴體重機

哪些醫學方式能協助加速瘦身,醫師這樣建議:

在門診中,我們常會依據患者狀況提供下列輔助療法,幫助突破減重瓶頸:

1. 醫療級減重針劑(如GLP-1類藥物)

  • 幫助降低食慾、延長飽足感、穩定血糖
  • 適合BMI>27以上者,或合併代謝異常者使用
  • 須由醫師評估後處方使用,避免副作用

2. 局部體雕療程(如電波、音波、冷凍減脂)

  • 適用於下腹、側腰、臀腿等脂肪堆積部位
  • 搭配飲食與運動效果加乘,改善局部線條
  • 無傷口、恢復期短,適合不想動刀者

3. 高效代謝營養輔助方案

  • 根據營養分析補充如維生素B群、鉻、Omega-3、益生菌等
  • 調整體質、穩定腸道菌群,有助於長期代謝穩定

醫師總結:別再「硬瘦」,而是「會瘦」

真正理想的體態,來自「穩定的身體代謝」「規律的生活習慣」與「適當的醫學輔助」。夏天是炫腹的季節,更是重新認識身體與健康關係的好機會。

請記住:與其短時間瘦很多,不如穩穩地瘦一點,但不容易復胖,也能讓身體與心理都維持在最佳狀態。不勉強、不焦慮,才是最持久的瘦身之道

若你也正面臨減重瓶頸、內臟脂肪偏高、或是想針對下腹部、小腹、腰內肉等部位加強塑形,建議與專業醫師一對一諮詢,為自己量身打造適合的瘦身計畫。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 ID:@fairy.tw(搜尋請加@)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夏天不只是季節轉換,更是身體與健康重啟的時機。歡迎來法瑞診所,讓我們陪你一起輕盈迎接每一天。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為什麼下腹部脂肪總是減不掉?揭開「胰島素型肥胖」的秘密,醫師教你如何吃對甩肉、防三高

不少患者來門診時會苦惱地說:「醫師,我明明已經很努力運動、控制飲食了,為什麼小腹還是瘦不下來?」這樣的困擾,其實有可能和「胰島素型肥胖」有關。特別是體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愛吃甜食、經常感到血糖波動的人,往往就是這類型的高風險族群。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解析什麼是胰島素型肥胖,它的成因、特徵,以及醫師建議的飲食調整策略,幫助你從根本改善體態,也遠離代謝症候群及三高風險。

什麼是「胰島素型肥胖」?

胰島素是人體代謝中非常關鍵的荷爾蒙,主要功能是幫助血糖進入細胞、轉化為能量使用。然而,當我們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類、碳水化合物,或是處於壓力、睡眠不足等不健康狀態時,胰島素分泌會過度活躍,導致「胰島素阻抗」的現象。

胰島素阻抗代表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導致血糖不易被利用,反而會被轉化為脂肪囤積,尤其是集中在腹部。因此,即使總熱量攝取並不高,這類型的人依然容易形成「中廣型肥胖」。

胰島素型肥胖的特徵有哪些?

  1. 腹部脂肪特別明顯:小腹突出,即使整體體重不高,腰圍卻超標。
  2. 愛吃甜食、容易餓:時常覺得吃不飽,對碳水化合物、甜食有強烈渴望。
  3. 容易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特別是在餐後,常有想睡覺的感覺。
  4. 血糖波動大:體檢容易發現血糖偏高,或有家族史的糖尿病風險。
  5. 脂肪難以減少:即使有運動與飲食控制,體脂率下降效果有限。

胰島素型肥胖的健康風險

這類肥胖模式除了影響外觀外,更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長期胰島素阻抗若未改善,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 第二型糖尿病
  • 高血壓
  • 高血脂
  • 心血管疾病

因此,若你有上述特徵,一定要及早改善,避免三高問題找上門。

醫師建議的飲食對策

1.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

首要原則是減少高升糖指數(GI值)的食物,像是白飯、麵條、白吐司、甜點等,這些會快速提升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建議可改用低GI值食物:

  • 全穀類:糙米、燕麥、藜麥
  • 豆類、根莖類:地瓜、馬鈴薯適量取代精緻澱粉
  • 增加膳食纖維,幫助穩定血糖波動

2. 攝取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不僅能幫助修復組織、維持肌肉量,也有助於延長飽足感。建議選擇:

  • 雞胸肉、魚類、豆腐
  • 蛋、無糖優格

注意避免過多加工肉品,以免攝取隱藏的添加糖與鈉。

3. 好油脂幫助穩定血糖

適量的好油脂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減少胰島素負擔。例如:

  • 橄欖油、酪梨油
  • 堅果、種子類

但須控制總攝取量,避免熱量超標。

4. 規律進食,避免暴食

長時間挨餓或暴食,都會讓血糖劇烈波動,建議每餐保持穩定份量,避免間隔過長或過量攝取。

改變生活型態同樣重要

  • 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干擾胰島素與瘦素(Leptin)的平衡,促進肥胖。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搭配重訓,能有效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 減壓:慢性壓力會促進皮質醇分泌,間接加重胰島素阻抗問題。

醫師提醒

不少人誤以為只要節食或拼命運動就能瘦下來,但如果不針對胰島素阻抗問題處理,往往只是「表面瘦」,很快就復胖。針對「胰島素型肥胖」,重點不只是減少熱量攝取,更要針對血糖與胰島素進行「平衡管理」。

此外,若發現持續減重困難,建議進一步檢查空腹血糖、胰島素指數(HOMA-IR)等項目,找到背後原因,才能更有效制定對策。

結語

下腹脂肪減不掉,並不完全是意志力不夠的問題,胰島素型肥胖就是關鍵之一。只要掌握飲食調整的重點,搭配規律生活型態,持之以恆,就能逐步改善體態,也遠離糖尿病與三高的威脅。若有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行個人化評估,讓減重過程事半功倍。

📞 預約專線:02-27017020
📱 LINE:https://lin.ee/oOaMFac
📱 LINE ID:@fairy.tw(搜尋請加@)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53-8號9樓
🚇 捷運:忠孝復興4號出口
🔗 診所官網:https://fairyclinic.com.tw/

 

Close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