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醫師戴定恩的孩子得到腸病毒,小小的手掌起了水泡。(圖取自醫師戴定恩臉書)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暑假正好進入腸病毒大流行的時期,幼兒園彷彿進入「病毒季」。好幸福泌尿科體系醫療長戴定恩的孩子也中招,小小的手掌起了水泡,他提醒,腸病毒真的不是「嘴破而已」,還要留意手腳起小水泡,即手足口病,可別誤認為只是過敏。

衛福部疾管署指出,7月仍是腸病毒大流行的時期,家長要特別留意,還不排除會持續到8月。戴定恩在臉書專頁「暖男 戴定恩醫師 泌尿科推薦 割包皮 結紮 低能量震波 菜花全方位 攝護腺」發文分享,家裡的孩子都「中獎」,得了腸病毒,而且全班好多小朋友也陸續發燒、喉嚨痛、嘴破,整個幼兒園彷彿進入「病毒季」。

醫師指出,腸病毒大流行期間,如果小孩出現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腦炎等重症前兆;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身為爸爸也是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提醒,腸病毒真的不是「嘴破而已」!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傳染力超強,班上1人中招,很快全班都輪1圈。常見症狀如下:

●嘴破、喉嚨痛、流口水

●發燒、精神不好、食慾差

●手腳起小水泡(手足口病)

戴定恩說,父母親可以注意小孩的症狀,如果出以下情況要當心重症警訊,包括嗜睡或意識改變、抽搐、手腳無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嘔吐不止、四肢冰冷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立刻送醫,可能是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前兆

戴定恩接著說,現在針對腸病毒71型的疫苗已經開放接種,建議5歲以下幼兒都可以施打,減少重症風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指出,長夏養生要以養脾為主,可以吃助於排濕的絲瓜、薏仁、綠豆等食物。(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暑節氣將至,當心炎熱暑氣傷身!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黃玉芬於臉書專頁發文分享,小暑,是24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古代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是一年中高溫逐漸增強、濕氣漸盛的時候。她列出有助於防範暑氣的3類食物,如祛濕的絲瓜、健脾的紅棗、養陰的沙參等。

黃玉芬提到,小暑過後,如蒸籠般悶熱的天氣常讓人感到心浮氣躁、食慾不振。不少人在這段時間為了降溫解渴,喜歡大啖冰品、冷飲、生食,容易傷及脾胃,臨床上出現腸胃症狀特別多。中醫認為「春夏養陽」,應順應節氣變化、適當清熱祛暑、養陰健脾,才能安然度過盛夏,不讓暑氣傷身。

小暑常見不適 頭暈、胸悶又煩躁

黃玉芬分享,傳統節氣將小暑到處暑之間稱為「長夏」,橫跨7、8月。夏日酷暑容易影響人體生理機能,往往導致體質虛弱的人毛孔排出汗液不暢快,進而引起濕熱,悶在身體裡面,耗損陽氣,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食慾變差還不想進食。

她表示,脾胃之氣升發不利,則會出現身體沉重、發懶、食慾不佳、腹脹、腹瀉,伴隨精神不濟、胸悶、頭暈、頭痛、頭重、煩躁口渴的狀況,這稱為「疰夏」。因此,平時素有「氣陰兩虛」或「脾氣虛弱」之人,要特別注意被外界環境變化所引動的情形。

中醫表示,脾胃功能失調會出現身體沉重、發懶、食慾不佳等症狀;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小暑飲食重點 祛濕、疏肝健脾

●排濕:黃帝內經提到「長夏應脾而變化」,長夏養生要以保養脾臟為主,脾胃狀況好,氣的升降出入便能如常運作,全身的津液輸佈及水分代謝才會正常。推薦服用藿香、佩蘭、薏仁、綠豆、絲瓜等。

●養肝健脾:可依著「酸辛化甘」理念來飲食。比如「酸」能收澀,少量不僅能疏肝,還能助長食慾,推薦食用洛神、烏梅、山楂等;「甘味」則能養脾,如酸辣湯(建議勾芡不宜太厚)、山藥、紅棗、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等。

●養陰:暑濕或暑熱久了容易出現氣陰不足的情況,當疲倦、口乾舌燥、汗出多、胸悶感襲來,可以選擇麥冬、西洋參、沙參、玉竹來益氣養陰。

日常保健5重點

●飲食:避免過量冷飲或生冷食,尤其激烈運動後更需避開。

●空調:不要直吹頭部、腹部。

●穿搭:近幾年流行的露肚裝,也應少穿以免風寒入侵腹部影響腸胃、婦科。

●運動時間:盡量錯開正午高溫期在戶外運動,且運動後應即時補水或補充電解質。

中醫提醒,小暑期間,盡量避免在正午高溫時段於戶外運動,且運動後應即時補水或電解質;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穴位按摩:

1.合谷穴:

位置:手背,第1、2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

功效:開關通竅,清熱解表。

2.風池穴:

位置:位於頸後枕骨下緣、兩筋外側凹陷處,按之微微痠脹可緩解肩膀肌肉僵硬。

功效:緩解頸部僵硬,祛風解表,舒緩頭痛。

3.內關穴:

位置:前臂內側兩筋之間,手腕橫紋上3指幅的高度。

功效:調節腸胃系統,達到止吐、止嗝、消脹氣的效果。另j外,還可寧心安神、寬胸理氣。

4.手解穴:

位置:手掌朝上,於第5掌骨與第4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1寸為手解1穴。手解1穴近端5分為手解2穴。

功效:手解穴為董氏32解穴之一,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效果神速,是最佳之止痛穴。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邱良進(中)與夫人馮貞芬(左)捐贈1部社區健康巡迴車給高醫岡山醫院,讓醫護人員能更機動深入社區、長照據點提供服務。(高醫岡山醫院提供)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高醫岡山醫院開院屆滿週年,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邱良進與夫人馮貞芬捐贈1部社區健康巡迴車給院方,讓醫護人員能更機動深入社區、長照據點提供服務。

邱良進為高醫大第25屆傑出校友、國際獅子會總監,一向熱心社會公益的他,回饋母校不遺餘力,今年3月接任高醫大校友總會理事長,募款1000萬元為母校購置偏鄉服務醫療車,更發起「起飛圓夢助學金」500萬元募款計畫,在校友及獅子會友熱心響應下,已順利達標,共募得651萬元,將專款專用,讓弱勢學生安心就學。

除捐助各項教育基金、獎助學金及國際醫療援助金,出資修繕高醫大醫管資教室「良進講堂」,邱良進至今已先後捐贈7部車輛給高醫體系,包括在地關懷車、偏鄉服務醫療車、醫療巡迴車和福祉車等,社區健康巡迴車為高醫體系的醫療巡迴車補足最後一塊拼圖。

邱良進有感而發表示,自己與妻子在高醫相遇相知,3個孩子也在高醫出生,全家包括女婿在內6名成員,就有4位就讀高醫,與母校緣牽一生,自己6年前因頸椎壓迫神經,下半身麻木無法動彈,幸得高醫大副校長、神經外科醫師林志隆施行9小時的手術治療,才得以康復,歷劫重生後,對母校高醫大及體系醫院心懷感恩。

高醫岡山院長黃炫廸表示,去年開院以來,院方積極推動社區醫療與健康促進,與12群社區醫療群簽約建立轉診制度,並與居護所合作居家醫療、安寧療護,打造整合型居家照護服務,院方並承接衛生所相關業務,協辦整合性篩檢、疫苗接種,走入社區及長照據點,持續舉辦健康衛教講座。

他說,健康巡迴車將大幅提升醫院深耕在地健康的行動力,讓醫護人員能更機動深入社區、長照據點,強化居家醫療、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等服務,真正做到「醫療無距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園藝活動有助維持大腦功能,讓人活得更健康,更能強化長輩認知;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園藝活動有助維持大腦功能,讓人活得更健康。現在,有越來越多失智症患者也透過農場的綠色處方而受惠。專家指出,自然療法可以增加身體活動量和社交聯繫,同時減輕壓力,這對血壓、血糖控制和健康體重有多重的連鎖反應,從而降低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因此,挪威鼓勵日間照護服務的民眾,能走進農場;國內則有長庚團隊開發VR園藝任務,強化長輩心智認知功能。

BBC》報導,來自挪威的瑪麗安娜・羅格塔德(Marianne Rogstad)是退休奶奶,她曾在瑞士擔任飯店接待工作長達50年,天天接觸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但當她退休回到挪威後,卻被診斷出失智症,不久便開始封閉自己,失去過去那些讓她大腦活躍的刺激來源。直到她到奧斯陸郊外的「護理農場」(Impulssenter),情況才轉變。

羅格塔德每週在護理農場待3天,種菜、餵牛,享受大自然的輕鬆愜意。挪威的「護理農場」模式為失智症患者以及更多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們,提供具有希望的「綠色處方」。

溫哥華家庭醫生、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梅麗莎・藍(Melissa Lem)說,自然療法可以增加身體活動量和社交聯繫,同時減輕壓力,這對血壓、血糖控制和健康體重有多重積極的連鎖反應,從而降低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我們都知道,更多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而園藝能進一步強化這些益處,」她說。

科學證實:園藝是「大腦的健身房」

新數據揭示了園藝的益處。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探討園藝活動與人類一生中智力變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研究比較了11歲和79歲參與者的智力測驗分數。結果顯示,花時間進行園藝活動的人,其認知能力的提升的程度,比從未或很少進行園藝活動的人更大。該研究的研究員珍妮·科利(Janie Corley)說,參與園藝活動、學習植物知識,或是日常維護花園,這些過程都需要動用到大腦的多種複雜功能,例如,記憶力和執行功能。

科利表示,這些益處有一部分可能與「用進廢退」的認知理論有關。這個理論指出,人的大腦功能在年老後是否仍然靈活,大多數取決於平常是否常使用。如果不再做那些能刺激大腦特定區域的事情,那些區域的功能就會逐漸退化。

園藝不只應用在農場幫助長者,也能結合科技,達到提升認知的效果。舉例來說,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吳菁宜、莊宜靜與電機系林韋丞等教師跨領域合作,打造虛擬實境(VR)園藝情境任務,設計整套心智活動訓練,讓高齡者可以沉浸其中,強化心智與促進認知功能進步。

研究團隊應用高解析度大於1000dpi與幾近同步的顯示面板,採用已有實證驗證的訓練活動,讓認知衰退的長者沉浸於虛擬實境,在最貼近其生活情境的場景,讓長者從事感興趣的大腦園藝訓練活動。

這項透過一系列情境任務,可提升長輩各式基本與進階認知功能,包含持續性、分散性注意力,以及處理速度能力、工作記憶力與執行功能。系統還可視長者的執行表現,決定難度提高或降低,能給予更適切的挑戰任務。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盛夏時節,明明多喝水,還是覺得口乾舌燥,中醫師指出,很可能與身體的「津液」失衡有關。養生要點在於少熬夜、飲食最好保持清淡;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盛夏時節,氣溫飆升,出汗量也跟著增加,然而,許多人會發現,明明多喝水,還是覺得口乾舌燥、疲累無力、皮膚乾癢?上璽中醫中醫師余雅雯表示,這很可能與身體的「津液」失衡有關。夏日養生要點,飲食最好保持清淡,才能讓身體減少負擔。

余雅雯於臉書專頁「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發文分享,中醫所說的「津液」,是除了血液之外,滋潤身體組織器官的各種水分液體,如眼淚、唾液、汗液、消化液、大腸液、關節液、尿液等。身體的津液一旦失調,大致上有2種情況,包括供應不足與停滯。

當人體的津液不足,有津傷、陰虛時,會出現哪些症狀?余雅雯說明,有些人在太熱的環境中會不斷出汗,或是一直上吐下瀉。若是出血多也會造成「陰虛」,使肌膚乾燥、彈性變差、唇口乾舌燥、有燥熱感、皮膚泛紅、尿少色深、關節疼痛。

水喝多就不會缺津液了嗎?余雅雯表示,其實不一定,有些人明明喝很多水,卻還是容易水腫、疲憊、頭重重的、皮膚容易出現濕疹,這是因為水分代謝不良,導致「水滯」。

余雅雯接續說,身體的水分都是通過五臟六腑來調節,讓該吸收的吸收,不能吸收的廢水就會排除出來,一旦臟腑衰弱,就會影響水分代謝,停滯在人體中,產生像是水腫、眩暈、皮膚濕疹、莫名疲累感、肢體沉重、白帶、痰飲等現象。痰飲」不是感冒產生的痰,而是水滯造成的結果現象。

余雅雯總結夏日養生要點:

●少熬夜、避免劇烈情緒起伏,有助於「護陰養津」

●可飲用生津止渴的天然茶飲

●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厚味,減少脾胃負擔

●若出現明顯水腫、四肢沉重,建議調整飲水方式,或諮詢中醫師體質調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基隆市衛生局提供

報新聞/編輯部

為維護新住民心理健康,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已連續第5年與基隆市政府國際家庭服務中心合作辦理「新住民心理健康」衛教宣導講座,今天(7/5)特別邀請劉依函諮商心理師介紹情緒與身體疲倦的關聯,共有20位新住民及家屬參與。參與活動的李小姐表示:「原本只覺得時常感到累,但其實是心裡有壓力沒有說出來。今天學到要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在手作裝飾杯子蛋糕時很開心、放鬆,還能將作品帶回家和家人分享,是很特別的體驗!」

新住民女性在面對生活適應、家庭責任與語言障礙時,可能會感到情緒低落、疲倦,卻不清楚原因,其實這些「莫名的疲倦」常與情緒壓力有關。在劉依函諮商心理師的帶領下,透過簡單的情緒探索技巧,幫助學員們認識壓力來源,學習如何調整心情與生活節奏,並透過「杯子蛋糕裝飾」手作課程,讓大家在創作與甜點療癒中放鬆心情,以溫柔的方式與自己重新連結。

基隆市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張賢政局長表示,心理健康與生活習慣和壓力調適息息相關。新住民在異地生活承擔許多角色壓力,適當的心理支持與資源接軌,有助於提升其生活品質與心理韌性。衛生局將持續推動多元文化與心理健康融合的衛教活動,提供更多理解與陪伴。

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呼籲民眾,如果發現身邊的親友有情緒低落、情緒困擾、壓力挫折、校園適應、人際問題等所造成之壓力,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電話24566185,由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提供服務。另,本市積極配合衛生福利部推動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歲至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市民朋友,每人3次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請市民朋友可以多加利用。

另,今(114)年度「新住民心理健康」衛教活動,還有1場次,歡迎本市新住民踴躍報名參加,詳情請上衛生局網站(https://www.klchb.klcg.gov.tw/tw/klchb/1363-302868.html)查詢或撥打基隆市政府國際家庭服務中心:2431-4284轉506黃社工洽詢。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北農指出,料理時若擔心麻竹筍有苦味,可以先將其切塊或切絲後,再用水煮,這樣會更甘甜順口。(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擁有竹界巨星稱號的麻竹筍,是盛夏當季的美味食材。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於臉書專頁「臺北農產」發影片分享,麻竹筍肉質粗、高纖,但吃起來卻清脆甘甜;料理時若擔心有苦味,可以先將其切塊或切絲後水煮即可。

北農指出,每到夏天,市場上總會出現1位「體型最霸氣」的竹筍,也就是麻竹筍,又稱大葉麻竹。它是食用竹筍中個頭最大的,口感鮮甜爽脆,不僅能涼拌、清炒、煮湯,還能製成筍乾、醬筍等加工品,變化多樣。

北農表示,麻竹筍是食用竹筍中個頭最大的,做法多樣,不僅能清炒、煮湯,還能製成筍乾、醬筍等加工品。(資料照)

麻竹筍小百科

●產期:每年5月到11月。

●外觀:無毛淡黃外殼,圓錐筍形好辨認。

●口感:肉質偏粗、纖維較多,但吃起來特別清甜爽脆。

●生長環境:低海拔、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最適合麻竹筍生長。

農糧署補充,麻竹筍主要產地在南投、雲林及嘉義縣,由於日治時代大量種植麻竹,發展造紙業,且經常以筍乾出口日本供拉麵配料使用,使古坑鄉成為麻竹筍王國。

最後,北農也分享料理麻竹筍不苦澀的小撇步:烹煮前先將麻竹筍切塊或切絲,再用水煮過即可。如此一來就能有效去除苦味,讓清炒、煮湯的風味更加甘甜順口。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自然》期刊揭秘肺癌不只是抽菸造成,它更可能是長年累積的環境暴露、體內代謝毒素,研究特別點名台北病人出現極為罕見的致癌突變「馬兜鈴酸」,醫師提醒對來路不明的偏方要保持警覺;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病人一生中一根菸都沒抽過,卻仍舊罹患肺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今引述發表在《Nature》的全球性研究指出,肺癌不只是抽菸造成,它更可能是長年累積的環境暴露、體內代謝毒素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研究特別點名「台北」這個城市,還發現台北病人身上出現極為罕見的致癌突變「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要小心來路不明的偏方。

肺癌蟬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奪走超過9千人生命。造成肺癌的成因終於找到了。

張家銘在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上指出,2025年7月,一項發表在《Nature》的全球性研究,終於為這個長年的疑惑打開一道科學的窗。肺癌成因不只來自抽菸,長年累積的環境暴露,與體內代謝毒素、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等,都是致病的原因。

這份研究在分析全球28個地區、871位非吸菸肺癌患者的基因後,竟然特別點名了「台北」這個城市。研究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結果發現,1種極其罕見的「突變簽名」 SBS22a,幾乎只出現在台北的樣本中,佔了這類突變的近9成。

張家銘說明,SBS22a 是一種已知與「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相關的致癌突變。這個名字,或許您陌生,但它過去曾廣泛存在於某些傳統中藥中,包括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成分。由於明確的腎毒性與致癌風險,台灣早在2003 年就已全面禁用馬兜鈴酸相關藥材。這種突變的「地理集中性」,幾乎只在台北樣本中出現,讓國際研究團隊推測:可能存在尚未完全釐清的暴露來源、歷史習慣,甚至是管制外的使用方式。

張家銘表示,研究的結果並不是說現在還在接觸馬兜鈴酸,但是提醒著,有些偏方、保養品、來路不明的草藥,可能在無意間留下長期足跡。即使衛生單位早已禁用馬兜鈴酸,但是否仍有非法使用、民間流傳、黑市產品或跨境電商流入?必須持續監測,不能鬆懈。

空氣污染更是另一個肺癌加速器

除了馬兜鈴酸突變,張家銘又說,研究也揭露了另一個「隱形殺手」:空氣污染(PM2.5)。研究發現,當居住地PM2.5年均濃度超過20微克/立方公尺時,肺癌病人的突變量激增,還會導致端粒縮短、TP53 突變等變化,這些,都是肺癌的分子特徵。

更讓人意外的是,PM2.5對基因的破壞,甚至比2手菸還更明顯。這意味著,在都市生活、每天通勤的人們,即使沒抽過菸,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暴露於更高的基因風險中。

張家銘建議民眾可以從生活中做好肺癌的預防工作:

●對偏方保持警覺,避免使用來路不明或無清楚標示的成分

●留意保健品的成分來源與衛福部登錄狀況

●減少暴露空污,特別是在空氣品質不佳時外出時佩戴口罩

●若有肺癌家族史,可考慮早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檢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外型淡黃色,尾端有淡紫紅色的鱗片葉,皮薄纖維細、辣度低又多汁的嫩薑適合切成薑絲生食或醃製。(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天吃嫩薑,薑薑好!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冰箱裡放一小罐糖醋嫩薑,就是夏天最療癒的消暑解膩神器!農糧署於臉書專頁「鮮享農-YA農糧署」發文表示,外型淡黃色,尾端有淡紫紅色的鱗片葉,皮薄纖維細、辣度低又多汁的嫩薑適合切成薑絲生食或醃製;做成糖醋嫩薑,冰涼入口清爽又解膩。

農糧署提到,嫩薑栽培以南投、臺中、嘉義為主。種植後4~5個月採收的是嫩薑,盛產期是5到8月,也分享夏天必學小菜糖醋嫩薑:

準備材料

嫩薑:200g。

糖:60g。

果醋:60g。

鹽:1小匙。

步驟

1.切片:嫩薑洗淨,用湯匙刮除外皮,切薄片。

2.去生:加鹽1小匙去生,靜置30分鐘。

3.沖洗:倒掉水,用冷開水沖洗2次,瀝乾水份。

4.醃漬:將糖、果醋拌入薑片,約醃漬1天即可入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學者指出,黃瓜含有「三酸甘油酯酶」,一種能夠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代謝的酵素,有助於身體減少囤積多餘脂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到夏天,天熱胃口不好又想要瘦身,這時黃瓜成了許多人的首選,素有「清爽、低熱量、能幫助減重」的黃瓜(又稱胡瓜、青瓜),為什麼能被當作減肥蔬菜代表?營養學者洪泰雄指出,它含有「三酸甘油酯酶」,一種能夠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代謝的酵素,有助於身體減少囤積多餘脂肪。

洪泰雄在臉書表示,黃瓜的減肥秘密在於低熱量+高水分+膳食纖維,每100公克僅約15大卡,幾乎是所有蔬菜中熱量最低的一種。因為富含水分,吃起來有飽足感,卻不容易攝取過多熱量,非常適合當作餐前開胃、消暑點心或是取代部分主食的小撇步。除了熱量低,黃瓜中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鈣、磷、鐵等。

洪泰雄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黃瓜性味甘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渴、利尿通便、消腫排水的功效。對於容易水腫、體質偏熱、排便不順的人來說,黃瓜正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天然「清道夫」。特別是黃瓜中的果膠與植物性纖維,能幫助腸道清除累積的廢物、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與消化。不僅讓人感覺更清爽,也有助於改善腹脹與排便不順的困擾。

黃瓜性寒 腸胃不佳不宜多食用

洪泰雄指出,也非人人都適合大量食用黃瓜,由於黃瓜性寒,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腸胃不佳的人不宜生吃過多,否則可能會引起腹瀉、胃痛,甚至加重體寒、咳嗽等症狀。此外,黃瓜的維生素含量相對較低,如果想要全面攝取營養,建議在吃黃瓜時搭配其他蔬菜水果(如番茄、紅蘿蔔、地瓜葉等),才能補足身體對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的需求。

學者表示,黃瓜性寒,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腸胃不佳的人不宜生吃過多,否則可能會引起腹瀉、胃痛,甚至加重體寒、咳嗽等症狀;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生食或熟食黃瓜

洪泰雄說,黃瓜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直接生吃或榨汁,但若擔心腸胃不適,建議可以將黃瓜稍微汆燙或炒熟,依然保有清脆口感,也能降低寒性。黃瓜如果搭配高脂料理(如涼拌皮蛋豆腐、大量油炸食品),反而會讓瘦身效果打折。建議選擇「少油、低鹽」的料理方式,例如黃瓜炒木耳、黃瓜雞絲沙拉、涼拌海帶芽等,都是不錯的健康選擇。

洪泰雄提醒,如果你想靠黃瓜來減重,記得這是一種輔助食材,而不是主食。長期只吃黃瓜減肥,容易導致營養攝取失衡,甚至出現低血糖、疲勞等問題。比較理想的吃法是:一週可以安排3-5次黃瓜入菜,每次控制在半條-1條的量,搭配蛋白質(如雞蛋、豆腐、魚類)、好油脂(如橄欖油、亞麻仁籽油)與全穀類主食(如糙米、地瓜、燕麥)才是穩健減重的健康做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