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泌尿科醫師黃冠鈞指出,想要讓GG看起來雄偉些,可透過下腹部抽脂及陰莖懸吊韌帶手術來改善;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部分女性交往前都希望另一半「長長久久」,但經常在交往後發現「不長又不久」,那該怎麼辦?泌尿科醫師黃冠鈞於臉書專頁「黃冠鈞醫師-泌尿科診間日誌」發影片分享,可以透過下腹部抽脂陰莖懸吊韌帶手術2個方式來改善。

黃冠鈞表示,覺得GG看起來變短先別急著擔心,有可能是「BMI超標」所致。他強調,BMI大於27者,需要積極控制體重,否則除了影響健康,還會造成三高風險增加勃起功能障礙機率大增(血液循環變差、硬不起來)、視覺上短小(腹部脂肪堆積)。尤其是腰圍超過90公分的男性,GG更容易被皮下脂肪包裹住,造成所謂的「隱藏式陰莖」。

黃冠鈞指出,男生的陰莖有1/3-1/2長度埋於恥骨底下,長度本身即是固定的,沒入裡面的則是「增長的潛能」。而變長的方法有以下2種:

●下腹部抽脂:縮減腹部底下的脂肪,讓脂肪變薄、身形變瘦,這樣陰莖外露的部分就會變得比較多。這是一個在視覺上可以延長GG的方法。

●陰莖懸吊韌帶手術:由於陰莖埋在恥骨底下,被陰莖懸吊韌帶所束縛,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手術將懸吊韌帶切開,就可以把隱藏在內的GG拉出來。

除了長度問題,黃冠鈞提醒,日常保養與清潔也很重要,他列出4個有助於GG維持好狀態的方法:

●少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動脈變窄,減少進入海綿體的血液,造成陽痿、陰莖長度縮短、提高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

●睡眠充足:睡眠不足會導致夜間勃起的時間變少,導致海綿體缺氧,影響勃起功能。

●重量訓練:除了有氧運動,腿部的訓練也適合作為保養運動。中高強度運動能夠刺激睪固酮的分泌,也能提升腿部耐力,同時刺激坐骨海綿體肌及骨盆底肌。當坐骨海綿體肌收縮時,可增加陰莖根部壓力,讓已充血的陰莖更硬挺;刺激骨盆底肌則能讓精液射得又高又遠。

●凱格爾運動:能強化骨盆底肌肉群,改善漏尿與早洩問題,提升膀胱控制力,並幫助提升勃起時的硬度與強度。

泌尿科醫師黃冠鈞分享,做腿部訓練能刺激坐骨海綿體肌及骨盆底肌,讓GG堅挺、射得高又遠;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表示,早餐甜麵包配咖啡的組合,如同精緻澱粉+奶油糖,容易導致短時間餓得快;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否總匆忙隨便吃早餐?或是忙到根本來不及吃?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表示,早餐如同一天的「開機鍵」,足以影響上午的精神、血糖。尤其台灣常見早餐:蛋餅+奶茶、油條+豆漿、飯糰、甜麵包+咖啡,高油、高糖容易導致血糖飆升餓得快,可說是4大地雷;並提出有助健康的早餐內容3原則:蛋白質+好油脂+纖維,三者缺一不可,也是保護心血管與體重的好幫手。

劉博仁於臉書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 」分享,常有患者詢問早餐到底要怎麼吃才比較健康?早餐不是隨便填飽肚子就好,它就像一天的開機鍵,攝取的食物會影響上午的精神、血糖的穩定度,甚至長期下來也會影響是否造成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肥胖的風險。

地雷4組合避免天天吃

劉博仁表示,偶爾吃些不健康的早餐,並不會馬上出問題,重點是長期的每天飲食習慣。以台灣常見早餐來說,以下4類地雷食物應避免:

蛋餅+奶茶:粉漿皮+油煎+含糖飲料,過於高油高糖。

油條+豆漿:油條常含反式脂肪,若再加上含糖豆漿,容易導致血糖飆升。

飯糰(油條+肉鬆):熱量600–800大卡,油鹽高、缺蔬菜。

甜麵包+咖啡:精緻澱粉+奶油糖,導致短時間餓得快。

變化食材營養更均衡

至於漢堡、飯糰、炒麵健康嗎?劉博仁指出,很多人喜愛的西式早餐或傳統炒麵,其實也要看吃法,只要改變食材內容,也能變身健康飲食:

漢堡常見版本:白麵包+培根火腿+起司+薯餅→高油鹽加工肉。改善方法為選全麥麵包+雞胸肉+生菜+煎蛋,再搭配無糖茶。

飯糰常見版本:白飯+油條+肉鬆→澱粉油脂破表。改善方法為選糙米或五穀飯+蔬菜+雞肉或魚肉,變身「能量飯糰」。

炒麵常見版本:白麵條+肉燥油脂多、青菜少。改善方法為加燙青菜+水煮蛋或豆漿,讓營養更均衡。

早餐快速組合4版本

劉博仁表示,健康早餐應掌握3原則:蛋白質+好油脂+纖維,這三樣缺一不可;並提出以下早餐快速組合的實用建議:

快速版:茶葉蛋+無糖豆漿+全麥吐司(個人吃法比較像是這個組合)。

日式清爽:烤魚+五穀飯+味噌湯+小黃瓜(此組合一般家庭較難準備)。

地中海風格:全麥麵包+酪梨+小番茄+橄欖油(此組合吃起來算健康,也不難準備)。

隨身版:無糖優格+堅果+藍莓。

劉博仁提醒,早餐重點不是「吃飽就好」,而是「吃對很重要」。此外,八成時間吃對,兩成時間偶爾放縱,健康就能長久維持。最重要的是,學會簡單替換食材,就能讓傳統早餐升級,成為保護心血管與體重的好幫手。

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指出,健康早餐應掌握蛋白質+好油脂+纖維3原則,無糖優格、堅果、藍莓便是「隨身版」好選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豬腎移植再進一步,美國人體臨床試驗獲准展開,為腎臟功能下降病人帶來曙光;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項探索豬器官在人類體內運作的人體臨床試驗,獲准展開!從事基因編輯豬器官移植研究的生技公司eGenesis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展開人體試驗,將使用該公司豬隻的腎臟。

CNN》報導,eGenesis的豬隻經過基因改造,使其器官與人類受贈者更為相容。關鍵技術是利用名為CRISPR的工具,去除一種名為α-半乳糖(alpha gal)的碳水化合物相關基因。如果不去除,人類身體幾乎會立即排斥豬器官。

在美國已經有少數這類被稱為「異種移植」的手術案例,包括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進行的豬腎移植,以及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進行的豬心移植。這些案例中的病人都已經沒有其他治療選項,因此器官移植並非透過標準的臨床試驗,而是依照特別規定,在病人處於極度危急情況下,允許的實驗性療法。

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醫師宣布,他們已完成第3例實驗性的豬腎移植。這名受贈者比爾・史都華(Bill Stewart) 在6月14日接受手術,之後已經返家,甚至重返工作崗位。「我們做這件事的人實在太少了,可以說是在邊進行邊撰寫醫療流程,」現年54歲的史都華說,「我的體力還遠不如我期望的狀態,但能夠到戶外、手術已經順利完成,而且知道未來有希望的日子在等著我,這真的很棒。」

史都華有高血壓的家族病史,雖然生活相當活躍,但幾乎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都受到高血壓影響。高血壓會使腎臟周圍的血管收縮,進而降低腎臟的功能。他說,在腎臟科醫師進行一些檢查後,發現他的腎臟功能明顯下降,最終只剩下正常功能的10%-15%。就在那個時候,他開始進行洗腎治療。

患者先鋒

麻省總醫院首位接受豬腎移植的患者是62歲的瑞克・斯雷曼(Rick Slayman),手術於 2024 年 3 月進行。斯雷曼成為世界上首位接受基因編輯豬腎的活體受贈者,但2個月後因與移植器官無關的心臟問題去世。

67歲的蒂姆・安德魯斯(Tim Andrews)於今年1月在麻省總醫院接受豬腎移植,至今仍運作正常。他目前是全球存活時間最長的豬腎受贈者。

麻省總醫院使用的豬腎皆來自eGenesis。另一家生技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則提供基因編輯豬器官給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和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患者,並預計今年啟動自家的人體臨床試驗。

生技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計畫在今年將首批患者納入臨床試驗,最終研究人數可達50名。eGenesis在接下來2年半內,總共為33名患者進行移植。

麻省總醫院腎臟移植科醫師李昂多・里耶拉(Dr. Leonardo Riella)說,在健康狀況較佳、腎病尚未進入晚期的患者身上研究這項技術,也非常關鍵。主要原因是,在健康患者身上進行試驗,能真正測試移植器官的耐久性。「我們不會遇到洗腎隨時間產生的其他併發症,畢竟這些併發症會混淆對移植成效的判斷。」

超過1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

在美國,有超過10萬人正在等待器官捐贈,其中86%的患者需要腎臟。在大多數醫療中心,腎臟的平均等待時間約為3 到 5 年,但史都華的情況更不幸:他擁有O型血。研究發現,這類血型的人可能需要等待長達10年才能等到合適的腎臟捐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提醒,憂鬱症並非不知足,也不是想太多,而是大腦生病了,面對憂鬱症患者,親友應採取4不原則,分別是不鼓勵、不責備、不駁斥和不干涉;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在2024年有4062人因自殺離世,相當於每天超過11個家庭陷入悲痛。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醫師周伯翰指出,其中85%與憂鬱症相關,但憂鬱症的就醫率卻不到3成,許多人因為誤解或污名化,錯失了治療與挽救的機會

周伯翰提醒,憂鬱症不是「不知足」或「想太多」,而是大腦生病了。面對憂鬱症患者,親友的陪伴方式至關重要,多一句責備,可能讓患者更絕望;少一句貼心,或許就能避免憾事,並提供親友應採取4不原則,分別是不鼓勵、不責備、不駁斥和不干涉。

周伯翰指出,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台灣自殺死亡人數達 4062人,較2023年增加 164人,增幅約 4.2%,相隔14年後再度重返國人十大死因榜單。進一步分析發現,25 至 44 歲及 45 至 64 歲青壯年族群自殺率顯著上升,其中45至64歲族群自殺人數占總數3成以上,值得注意。

周伯翰分析,台灣憂鬱症就醫率不到3成,原因很多,可能是不了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提醒憂鬱症患者與親友必須對此病有更多正確認識,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憂鬱症康復3要件 藥物+心理治療+親友支持

周伯翰提醒患者及親友有6件事需了解,避免因不了解而錯失自救或救時機。

●憂鬱症不是不知足,也不是想太多、抗壓性不好或是太軟弱,有時候是大腦生病了。

●憂鬱症是一個異質性很高的疾病,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包含基因遺傳、人格特質、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甚至內分泌失調,每個憂鬱症患者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個別化治療,很重要。

●憂鬱症不是全部吃藥就會好,用來治療頑固性憂鬱症的rTMS也不是萬靈丹,藥物生理合併心理治療,還有周邊支持性的環境是康復的必須三要素。

●如果憂鬱症治療一段時間仍無起色,需要思考是否治療方向不對,藥物不對,甚至診斷錯誤,如可能是第二型躁鬱症憂鬱期或是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除了規則服藥外,規律的生活作息與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避免熬夜、適當有氧運動與維生素D3和EPA攝取很重要。

●抗憂鬱藥物主要是幫助身心維持平衡,產生足夠的抵抗力面對眼前的艱難,並不會上癮。

親友最該堅持的「4不原則」一次看

身邊的支持對憂鬱症患者至關重要,因此親友應謹守「4不原則」。

●不鼓勵:對患者說「要正向思考」常常會讓患者覺得不被了解而心情更糟。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為何會有憂鬱心情。

●不駁斥:面對患者悲觀的話,傾聽表達同理即可,不要反駁都是對方「想太多」。

●不干涉:許多患者常因為聽到親友說「吃藥對身體不好」而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復發加劇。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9.08 14:06 臺北時間

在台灣保健食品市場,標示清楚反成箭靶,話術黑箱卻暢行無阻;現行制度仍有待調整,若能進一步補足制度設計,將更能守護國人健康。(圖/123RF 授權使用,示意圖)
在台灣保健食品市場,標示清楚反成箭靶,話術黑箱卻暢行無阻;現行制度仍有待調整,若能進一步補足制度設計,將更能守護國人健康。(圖/123RF 授權使用,示意圖)

台灣保健品市場矛盾浮現,制度失衡問題引發關注!以近期熱度攀升的「褐藻醣膠」為例,部分品牌因標示清楚、資訊透明,卻屢遭檢舉成為箭靶;反之,不少業者卻憑藉模糊說法與不足標示,甚至標榜「高水溶性」、「第二代」等自創名詞,再透過海外繞道規避監管,仍能持續販售。執法標準明顯不一,令合規業者叫苦連天。政府致力於守護消費者健康,但現行制度是否能夠完整把關?唯有補足監管缺口,才能真正建立公平市場秩序,守護國人健康。

近年來,保健食品市場快速擴張,但在法規與監管落差下,產業亂象叢生。在眾多褐藻醣膠產品中,更可見這樣的矛盾:許多正規業者依規申請、合法販售,卻屢遭惡意檢舉,即便宣稱符合標準,仍可能被開罰,形同「名門大戶容易受罰」。反觀市面上,不少缺乏科學依據、毫無實證的產品,卻能藉由標榜「二代升級」、「高水溶性」等話術包裝,甚至仿效詐騙集團,以海外IP散布造假訊息,輕鬆繞過制度漏洞,長期流通販售,讓消費者難以分辨真偽,最終買單的卻是國民的健康。

20250908edi034 (2)_2025-09-08.png
衛福部食藥署網站設有「消費者食藥防騙專區」,並公布食品廣告涉嫌違規案例,供民眾查詢參考。(圖/截取自衛福部食藥署網站)
20250908edi034 (3)_2025-09-08.png
實際上網查詢,以近期在保健食品市場熱度攀升的「褐藻醣膠」為例,消費者要特別注意品牌是否能夠提供實際數據和研究,而非行銷文宣。(圖/截取自網路)

實際上網查詢,以近期在保健食品市場熱度攀升的「褐藻醣膠」為例,仍可見不少產品遊走於灰色地帶。事實上,臨床驗證的關鍵在於分子結構與完整的實證數據,從未有任何國際文獻將「100%水溶性」列為功效必要條件。這種說法只是偷換概念,把單一物理特性吹捧成唯一標準,用來合理化自創的行銷術語,消費者要特別注意品牌是否可提供合規單位的實驗報告。

在第一線經營者眼中,失衡的市場環境已讓制度漏洞成為劣質產品的保護傘。Hi-Q中華海洋生技事業群_總經理陳迪智指出,現行制度原本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但在稽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市佔、資訊透明的品牌反而容易成為檢舉與稽查對象,導致耗費大量心力。相較之下,一些「刻意違法」的業者,將違規宣傳網站架設於海外,再以繁體中文鎖定台灣市場,成功規避法規,使產業陷入「合法不如擦邊」的錯誤氛圍。陳迪智直言,這種情況長遠來看對產業發展是一種傷害,更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案例。

20250908edi034 (1)_2025-09-08.jpg

Hi-Q中華海洋生技事業群總經理_陳迪智指出,現行制度雖以保護消費者為出發點,卻讓資訊公開的透明品牌反而成為檢舉對象。他建議比照國際作法,建立公開實證資料庫與第三方驗證,才能讓合規業者獲得肯定。

陳迪智進一步指出,台灣雖對「健康宣稱」與「醫療宣稱」有規範,但缺乏更細緻的分類與辨識工具,導致民眾在接觸廣告時,難以判斷哪些訊息有科學依據、哪些只是行銷包裝。他呼籲,主管機關應跨部會合作,建立公開查詢的「研究成果資料庫」,讓民眾能確認產品是否具備可驗證的依據;同時強化廣告標示規範,例如是否通過審查、具不具備人體或動物試驗,都應以簡單明確的圖示或標示方式呈現。此外,應推動第三方認證制度,協助消費者清楚辨識產品真偽,避免再讓劣質廠商話術橫行。

在國際上,保健食品管理普遍以「資訊透明」與「科學審核」為核心。歐盟透過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嚴格審查,確保所有成分與健康聲稱必須有科學依據;日本的「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也要求業者在標榜功效前提交完整可驗證的研究資料,才能讓消費者安心選擇。反觀台灣市場,所謂「二代」、「高水溶性」等名詞,往往只是一種話術,缺乏公開驗證,卻能自由用來宣稱「更有效」。這樣的黑箱操作,放在歐盟或日本早已不可能存在。

為了避免消費者被誤導,台灣應借鏡歐盟與日本,若台灣能推動公開透明的實證資料庫與第三方認證制度,將能使產業良性競爭,避免消費者受誤導。例如設立可查詢的產品實證資料庫、鼓勵第三方檢驗,並推動產業自律。只有把證據攤在陽光下,才能讓「有實證者」獲得信任,真正守護全民健康。

1、建立公開實證資料庫—讓消費者能快速查詢研究依據。

2、強化標示規範—以圖示或簡明方式讓消費者判斷產品是否通過審查。

3、推動第三方認證—讓產業自律、消費者安心。

更新時間|2025.09.08 14:0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女星江祖平指出,在與三立高層之子龔益霆交往期間,男方曾以鎮定劑替換她的心臟藥物,讓她失去意識,最後侵犯得逞。(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女星江祖平指控三立高層之子龔益霆侵犯,且在兩人交往期間,男方曾以鎮定劑替換她的心臟藥物,讓她失去意識,最後侵犯得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這類具有安全問題的迷藥,其實都屬於「管制藥品」的範疇,一般都是由非法管道進入黑市,再以高價售出獲利。

管制藥品分4級 獲取管道多非法

姜冠宇於臉書專頁發影片表示,迷藥,其實就是所謂的「管制藥品」,分成4級。1、2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海洛因、古柯鹼、嗎啡、安非他命、大麻等,因為成癮性較強,所以需要身心專科醫師或住院時經由專業程序來開立。

他接著說明,3、4級包含FM2這一類的鎮定藥物。雖然說一般醫師可以開立,但開立的時候需要建入診斷碼,這些診斷碼在健保的系統上都有記錄,若被大數據庫偵測到異常開立,健保局是可以查詢醫師開藥原因的。所以一般來說,這些管制藥品不太可能是醫師開立的,多半是從非法管道進入黑市,再以高價的方式售出獲利。

他以FM2為例解釋,FM2本身是第3級BZD類強力鎮定劑,對於有嚴重失眠困擾的病人有很好的抗焦慮及輔助睡眠之效;但如果作為高劑量非法用途,就會讓有些受害者短暫失去記憶,造成後續辦案上的困難。

自我保護2重點

1.享受夜生活時,飲料、酒杯一定不要離手,也盡量不離開視線。

2.每個人應盡量避免「藥物散裝」,將它維持在原有的包裝內,不要分開藥物和藥片標籤。這樣才能避免有「類似的劑型以及顏色被調包」而我們卻不知道的危險情況。

最後,姜冠宇提醒,藥物如果偏離醫療用途,那本身就是「毒」,都是違法且要負刑責的。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高市府衛生局舉辦「114年心理健康月活動記者會暨頒獎典禮」,以「幸福由愛發生」為年度主題,正式揭開今年心理健康月序幕。(圖/記者陳美嘉攝,2025.09.07)

[NOWnews今日新聞] 高市府衛生局今(7)日於王氏昆仲公園舉辦「114年心理健康月活動記者會暨頒獎典禮」,以「幸福由愛發生」為年度主題,正式揭開今年心理健康月序幕。健康月也將規劃電影分享、工作坊等系列活動,向市民推廣心理健康觀念。今日並公布今年金句設計競賽首獎作品為「以柔軟有情的眼光,看遍溫暖有愛的風景」。

高雄市自100年開始,每年於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至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期間,推動全國首創的「心理健康月」,以「快樂」、「同理」、「愛」、「韌力」、「感恩」等五大心理元素為核心,舉辦各項主題設定與系列活動來推廣心理健康,今年再度聚焦「愛」的心理元素。

幸福由愛發生!高雄「心理健康月」起跑

高市府衛生局舉辦「114年心理健康月活動記者會暨頒獎典禮」,以「幸福由愛發生」為年度主題,正式揭開今年心理健康月序幕。(圖/記者陳美嘉攝,2025.09.07)

衛生局副局長王小星表示,心理健康的推動不只是醫療專業的責任,更需要社會每一個角落的溫柔關注與積極行動,研究更顯示,「愛與關懷能有效促進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是面對困境時最堅實的支持。」透過今年「幸福由愛發生」的主題活動設計,讓心理健康成為市民日常的一部分,也呼應國際倡議對心理健康支持系統與資源可近性的重視,推動建立更溫暖、可被依靠的社會網絡。

衛生局今年活動呼應國際自殺防治日的「改變自殺敘事(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及世界心理健康日的「災難與緊急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服務可近性」,兩大主題都強調以包容、溫柔的態度理解心理困境,並提醒社會強化可近性資源與陪伴網絡的重要性。

今日活動亦頒獎表揚今年金句設計競賽得獎者,「以柔軟有情的眼光,看遍溫暖有愛的風景」,從超過2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首獎。評審認為此金句深刻呼應心理健康月的核心精神,是今年最具代表性的幸福註腳。此外「愛讓我們在黑暗中相遇,在光明中相守」、「願你在低谷時,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分獲二、三獎,同樣透過溫暖的句子陪伴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發掘愛與幸福的連結。

衛生局表示,今年心理健康月將陸續舉辦城市講堂、幸福電影院、幸福工作坊及大東講堂等系列活動,邀請市民朋友踴躍參與各項實體活動,只要現場參加並完成問卷填寫回饋,即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抽中餐券、電影票及購物金禮物卡等獎項,民眾可至「高雄市心理健康月」臉書及「高雄好安心平台」查詢。

相關新聞

稀有虎貓和捲⽑貓現⾝「野性魅⼒盃」貓展

教育局攜手警政單位「拒毒反詐」共同守護校園安全

六龜觀光藝文季 「山城陶韻陶藝展」百年池田屋登場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山醫大邀請美國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內產官學專家,探討氣候變遷與醫學教育議題。

【記者 宋佳景/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今(6)日舉辦「2025氣候變遷與醫學及教育國際研討會」(ICCCME 2025),邀集美國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國內產官學專家,共同探討氣候變遷對醫學教育、臨床實務與公共政策的影響。校長黃建寧指出,氣候變遷已從環境議題轉化為健康威脅,醫學教育不能僅止於診斷與治療,更需理解氣候衝擊,並培養跨領域合作能力。

02zhongshanyidajubanguojiyantaohuipanjiangqihouyit02zhongshanyidajubanguojiyantaohuipanjiangqihouyit
中山醫大舉辦國際研討會,盼將氣候議題納入醫學教育課程核心。圖:中山醫大 提供

台灣長期面臨高溫、空污與傳染病威脅,醫療現場挑戰嚴峻。中山醫大此次研討會廣邀醫學、公衛、環境科學專家及臨床醫師參與,期望將氣候議題納入課程核心,培養具前瞻視野與社會責任的人才。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表示,衛福部、勞動部及環境部正推動「健康領域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包括強化緊急醫療、防疫量能、建立監測預警系統與高低溫關懷服務,全面提升醫療與公衛韌性。

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圖:中山醫大 提供

國際專家則分享各地經驗。杜克大學教授黃裕欽強調,人為活動是氣候變遷主因,社區韌性需仰賴教育與公共衛生基礎;副院長Aditee Narayan介紹將氣候議題納入醫學教育的課程改革案例;副教授Robert Matthew Tighe則展示「氣候與健康研究戰略計畫」的跨國合作模式。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許連斌提出「永續未來」倡議,透過能源、自然本位介入與都市整合策略,培養具應變力的人才。

杜克大學黃裕欽教授。圖:中山醫大 提供

國內臨床醫師也提出警訊。中山附醫心臟內科主任蘇峻弘提醒,極端氣候與空污已對心肺疾病造成威脅,需從流行病學與政策雙管齊下因應。中山醫大講座教授楊仁宏建議,醫學教育應納入氣候敏感性疾病,並推動跨領域合作,強化醫療人力的韌性。

杜克大學Robert Matthew Tighe 副教授。圖:中山醫大 提供

黃建寧校長強調,透過國際交流引入經驗,期望推動符合在地需求的教育革新。醫學院院長葉兆斌則指出,「氣候變遷與健康」不只是教育議題,更是全民健康的基礎,跨國合作與臨床數據回饋政策,才能打造更有韌性的健康體系。

這篇文章 中山醫大辦氣候變遷醫學國際研討會 聚焦健康衝擊與教育改革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 新聞觀點,暢所欲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專家提醒,家長需要於日常生活教導安全教育,並時刻提醒。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有新聞提到,一名國中學生用羽毛球拍打擊石塊,飛出的石塊打傷同學眼睛,以致視力嚴重受損,這位同學需賠償240萬元的案例。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妻子、電台主持人李鈺琦針對不同年齡提出教育的建議,並強調「安全意識的教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孩子。且很多意外起因都是不謹慎,且並非道歉就沒事了。」

李鈺琦在粉專「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表示,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因為「好玩、衝動、沒有預見危險」發生意外。我們一定要在不同年齡階段,不斷加強「安全意識」和「風險管理」才能避免遺憾發生。

幼兒期(3~6歲)

這時候孩子「模仿多、衝動強、控制力弱」,所以重點是「清楚規範」加上「重複提醒」。

●具體規則,不用抽象詞:不要只說「小心」或「危險」,而是說「剪刀只能在桌子上用,不能拿著走」

●利用場景演練:假裝拿鉛筆跑步,讓孩子看到「會跌倒、戳到人」的示範,效果比講道理強。

●建立安全口訣:簡單押韻,例如「尖尖東西坐著用,不跑不跳不亂動」。

國小階段(7~12歲)

這時候孩子能理解「因果關係」,可以開始談責任與後果。

●新聞案例分享:像前面的羽球拍新聞,可以用「你覺得打石頭會發生什麼事?」引導思考。

●強調「結果不是開玩笑」:讓孩子知道,有時候一個動作可能造成別人受傷、甚至要負法律責任。

●培養「換位思考」:問孩子「如果別人拿石頭亂打,剛好打到你的眼睛,你會怎麼樣?」

青少年階段(12歲以上)

這時候孩子自尊心強,覺得「我不會那麼衰」,要從「責任」與「長遠後果」來切入。

●談法律責任:讓孩子知道「未成年傷人,父母要賠償」,行為不是只有自己承擔。

●連結未來影響:例如「如果同學身體受到嚴重傷害,你可能也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影響你未來的升學跟發展。」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一起制定「運動器材使用規則」,有參與感會更願意遵守。

李鈺琦表示,「安全意識的教導,不應只是老師的責任。是家長從日常生活中就要提醒自己的孩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說,攝取過多烤、炸、辣等食物,可能造成脾胃濕熱、腸胃失調,進而易引發皮膚問題;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常因過敏等引起紅腫、發癢,令人困擾。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表示,蕁麻疹雖是常見疾病,發生在較深層部位血管時,皮膚腫脹會加厚;若發生於喉嚨,病人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想要避免發作,飲食建議減少烤、炸、辣或甜食,以免造成脾胃濕熱、腸胃失調,進而容易引發皮膚問題。

劉筱薇於臉書專頁「澄品中醫」發文指出,蕁麻疹是現代常見的皮膚疾病,中醫典籍中也記載甚多,如「癮疹」、「風疹塊」等。蕁麻疹最主要的外因為風邪,再伴隨個別體質和情治因素,造成癢疹發作。「風者,善行而數變。」風邪致病是變化多樣而迅速的,蕁麻疹發作無定,有時出現、有時隱沒,正是風邪的特質。

發生於喉嚨嚴重恐致命

劉筱薇並表示,蕁麻疹是皮膚內的血管擴張,且通透性增加,發作時多為邊緣清楚的疹塊或抓痕,伴隨搔癢不適。有時這情況發生在較深層部位的血管時,皮膚的腫脹會加厚,又稱「血管神經性水腫」,常見於嘴唇、眼皮和手腳掌。若發生於喉嚨,嚴重時甚至可危及性命。

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說,蕁麻疹雖是常見疾病,發生在較深層部位血管時,皮膚腫脹會加厚;若發生於喉嚨,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此外,劉筱薇說明,急性蕁麻疹常因特殊過敏原誘發,如特定食物或藥物,有時甚至找不出原因。若發作時間超過6星期,就稱為慢性蕁麻疹,病情可能維持數月或數年,或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反覆發作。治療上視個人證型決定用藥方向,方式包括:清熱、除濕、扶正或養血養陰。

少食烤炸辣甜護體質

劉筱薇進一步表示,中醫治療蕁麻疹,必用解表疏風藥,以調和營衛為主,近年來由於民眾偏好重口味,導致脾胃多發濕熱,且因腸胃失調而發作的病例也逐漸增多。因此,提醒若攝取過多烤、炸、辣的食物,或嗜吃甜食點心,都可能會漸漸造成體質有所偏差,導致引發皮膚搔癢的困擾。

劉筱薇說,中醫對於急性蕁麻疹的醫治快速不傷身,有時候癢疹可能再次反覆發作也須搭配飲食和生活作息的調整,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