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彰基胃腸肝膽彰基胃腸肝膽科主任陳洋源醫師(右)與主治及訓練醫師的堅持與努力,榮登消化系醫學會雜誌學術發表「全國醫學中心」第一名寶座。(彰基醫院提供)


【記者謝五男/彰化報導】近年來,消化系醫學領域的研究與技術不斷發展,各大醫學中心競爭日益激烈。然而,彰基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在這個領域卻展現了卓越的表現,最近更在消化系醫學會雜誌學術發表中榮登全國醫學中心排名第一的寶座。

該成就背後為彰基胃腸肝膽科主任陳洋源醫師、14位主治及多位訓練醫師的堅持與努力。在今年的中華民國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共同發表多篇論文和演說,展示彰基在消化內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應用;這些新穎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提升科室學術水平,也為患者帶來更好治療效果。

彰腸肝膽科自從由前副院長林國川醫師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消化系醫療服務。目前由陳洋源醫師擔任主任,科內共有14位專任主治醫師,全部都是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其中多位更擁有中興醫學大學後醫學系教職;這支專業團隊不僅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不斷追求專業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




彰基胃腸肝膽科作為全國最早的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之一,擁有完善設施和先進的診療設備,能夠施行多種高難度的消化系檢查和治療,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下消化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內視鏡超音波(EUS)、食道功能檢查、腹部超音波、超音波導引下腫瘤消融手術、深度小腸鏡、膠囊內視鏡及微創內視鏡手術等。這些先進的技術和治療手段,不僅提高患者的檢查和治療效率,也為醫學進步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案例。

彰基消化內科在臨床、學術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他們將繼續努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不斷推進學術研究,促進醫學知識的進步和技術的創新,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彰基消化內科在臨床、學術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彰基消化內科在臨床、學術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彰基醫院提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OpenAI 總裁兼聯合創始人 Greg Brockman 轉發一則 Reddit 貼文,引爆了全球對 AI 醫療潛力的熱烈討論。一位網友在經歷十多年不明病症的困擾後,竟透過 ChatGPT 的協助,成功診斷出病因。微軟近期也稱,自家 AI 診斷協調器對病例的診斷準確率高達 85%,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團隊的 4 倍有餘。

AI醫療真的狂?10年求醫都無解 竟被ChatGPT秒抓出病根。(圖:shutterstock)

這位網友在 Reddit 上分享,他長期飽受多種不明症狀的折磨,為此進行了脊椎核磁共振、CT 掃描、全套血液檢查,甚至萊姆病檢測,卻始終未能找出病因。在絕望之際,他將所有化驗報告和症狀史輸入 ChatGPT 進行整合分析。令人意外的是,ChatGPT 推論這些症狀與 A1298C MTHFR 基因突變高度吻合,這種基因突變在美國約有 7%-12% 的人群攜帶。


儘管該網友身處全美頂尖的醫療網絡,甚至曾求助於神經科醫師排查多發性硬化症,但始終未能確診。當他將 ChatGPT 的診斷結果告知醫生時,醫生「非常震驚」,並指出這些資訊確實能解釋網友的症狀,不明白當初為何沒有人想到為他檢測 MTHFR 基因突變。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這位網友的症狀已大部分緩解。

雖然這則貼文的真實性及其對 ChatGPT 作用的誇大程度仍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AI 醫療正逐步崛起,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近期也宣布了其在 AI 醫療領域的重大突破。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每週發布的真實病例記錄為基準,微軟的人工智慧診斷協調器 (MAI-DxO) 對這些病例的診斷準確率高達 85%,是經驗豐富的醫生團隊的四倍有餘。微軟將這項成果命名為「The Path to Medical Superintelligence」(通往醫療超級智慧之路),預示著 AI 在醫療診斷領域的巨大潛力。

人類醫師窮盡一生也難以閱覽史上所有醫學病例和文獻,但 AI 卻能憑藉其背後海量且不斷更新的資料庫,在短時間內處理和學習大量醫學知識。這使得 AI 在診斷過程中,能夠參考更為全面的資訊。

此外,人類醫生通常只能在廣度或深度上有所側重。例如,家庭醫生作為全科醫生,可以治療跨年齡、跨器官系統的多種疾病,但診斷層面可能較淺;而專科醫生則專注於單一系統、疾病領域甚至特定病症。AI 則可以擺脫這類限制,同時調用多領域資料,進行跨領域的臨床深度辨識,提供更為綜合和精準的診斷建議。

然而,儘管 AI 在醫療領域展現出驚人的能力,但站在目前時點,AI 仍舊難以完全取代人類醫生。AI 的誤診病例也不在少數,其判斷仍需人類醫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進行驗證。

Reddit 網友在帖子爆紅後所提醒的:「沒想到這個帖子能引起這麼多關注。我再次強調,在嘗試 AI 建議之前,我都有和我的醫生反覆確認。請大家不要在醫學問題上完全依賴 AI。」這句話提醒了我們,AI 在醫療領域的角色更多是輔助和增強,而非完全替代。人類醫生的臨床經驗、對患者病情的綜合判斷、以及與患者的情感交流,是 AI 目前無法比擬的。

未來,AI 與人類醫生的合作將是醫療發展的重要方向。AI 可以作為強大的工具,協助醫生更快速、更精準地進行診斷和治療決策,而人類醫生則能提供溫暖的人文關懷,並在複雜情況下做出最終的判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I醫療顧問的興起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聊天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其中也包括血癌這種複雜且快速發展的疾病領域。這些AI工具有潛力成為醫生和病患的得力助手,提供即時資訊、協助診斷,甚至參與治療決策。然而,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準確性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謹慎評估和持續改進。

血癌資訊的複雜性與更新速度

血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系列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的統稱,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不同類型的血癌,其病因、症狀、治療方法和預後都存在顯著差異。此外,血癌領域的研究日新月異,新的診斷技術、標靶藥物和治療方案不斷湧現,使得資訊更新速度極快。這對聊天機器人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評估聊天機器人準確性的關鍵指標

評估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準確性,需要考量多個關鍵指標:

資料來源的可靠性:

聊天機器人的訓練資料直接影響其輸出的準確性。理想情況下,訓練資料應來自權威的醫學期刊、臨床試驗數據庫和專業醫學指南。然而,網路上充斥著大量未經證實或過時的資訊,如果聊天機器人吸收了這些低質量資料,其輸出結果的可靠性將大打折扣。

資訊更新的頻率:

由於血癌領域的研究進展迅速,聊天機器人需要定期更新其知識庫,才能保持與最新研究成果同步。這需要開發者建立有效的機制,確保聊天機器人能夠持續學習和適應新的資訊。

處理複雜資訊的能力:

血癌的診斷和治療往往涉及複雜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數據分析。聊天機器人需要具備處理和整合這些資訊的能力,才能提供有價值的輔助決策。例如,它需要能夠理解病患的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和影像學資料,並根據這些資訊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與人類專家的比較:

將聊天機器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與經驗豐富的血液科醫師的意見進行比較,是評估其準確性的重要方法。透過一系列的臨床案例測試,可以評估聊天機器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並找出其潛在的不足之處。

目前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應用現狀和局限性

目前,一些聊天機器人已開始應用於血癌領域,例如提供疾病資訊、解答病患疑問、協助醫生查詢最新研究成果等。然而,這些應用大多仍處於早期階段,其準確性和可靠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目前的聊天機器人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

  • 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專家:聊天機器人可以提供輔助資訊,但不能取代血液科醫師的專業判斷和臨床經驗。
  • 缺乏情感支持:血癌病患及其家屬 often 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關懷,而聊天機器人目前還無法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 倫理和法律問題:使用聊天機器人涉及到數據隱私、醫療責任等倫理和法律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範和監管措施。

未來展望與發展方向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應用前景仍然廣闊。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期待更加智能、準確和可靠的聊天機器人出現,為血癌的診斷、治療和預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未來發展方向包括:

  • 開發更精準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提升聊天機器人理解和處理醫學專業術語的能力。
  • 建立更完善的知識庫,整合來自權威來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指南。
  • 發展更強大的機器學習算法,使聊天機器人能夠從大量的臨床數據中學習和進化。
  • 加強與醫療資訊系統的整合,實現數據的無縫交換和共享。
  • 重視倫理和法律規範的制定,確保聊天機器人的應用安全可靠。

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相關規範的完善,聊天機器人將在血癌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最終造福廣大病患。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The formatted date is: September 3,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黃文博/綜合報導

敏實科技大學於 9 月 2 日 下午舉辦「導師會議暨知能研習」,敏實科大曾信超校長邀請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演講,主題為「如何打造藝群醫美集團品牌-以醫學知識為核心」,與全校老師分享如何在診所勤辦醫學教育20年,如何快速展店21家連鎖診所,如何永續傳承最新醫學知識與預防醫學美容副作用,並由曾信超校長頒發感謝狀,王正坤醫師以專業為本,建議大學老師塑造品牌與導師力,從醫美經營談教育引導,積極培育人才。

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 如何以經營大學的方法來打造醫美品牌

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圖/王正坤提供)

1997年,王正坤醫師創立藝群皮膚科診所開始,就把藝群醫美集團當作一所大學來經營,勤辦醫學教育,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熟讀國內外醫學論文與教科書,充實醫學知識力行終身學習,藝群醫美集團以醫療專業為本,塑造品牌形象,藉由知識管理來達到快速展店的目標,營運模式與大學教育模式類似。敏實科大的老師們可以借鏡藝群醫美集團之營運管理,提升老師教學能力與校園品牌力。

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 如何以經營大學的方法來打造醫美品牌

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圖/王正坤提供)

敏實科大塑造學校品牌與辦學特色,今年大學招生,滿招全部學生名額,學生免費到歐洲實習一年,並且領取不錯的工資,敏實科大屬於敏實集團,而敏實集團在全世界有2萬多名員工,公司市值約為1267億元,為世界Top10汽車零組件集團,提供敏實科大畢業生良好的就業機會;藝群醫美集團與敏實科大都採用積極辦學的方法培育學生,藝群集團每週勤辦醫學教育。

王正坤醫師指出藝群醫美品牌是建基於專業知識與安全標準,才能建立信賴與永續發展,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全力預防5大醫學美容副作用,包含雷射能量過強導致傷口燙傷反黑,肉毒桿菌素注射導致眼歪嘴斜,玻尿酸注射導致血管栓塞潰爛,電波拉皮與音波拉皮能量太高導致燙傷疤痕,全身麻醉導致病人死亡,時時刻刻教學,全力預防醫美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於成大醫院任教20多年,也曾經於台大醫院景福館擔任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指導過數千位醫師,常常在讀書會議當中,分析每一本醫學教科書的優點與缺點給學生知曉,醫師必須吸收教科書的優點,避開教科書的缺點,才不會產生醫療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本身是企管博士與皮膚科專科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與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在長榮大學博士班授課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成功大學EMBA企管碩士班授課連鎖品牌經營管理,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授課美容醫學20多年。藝群醫美集團旗下有1家Dr.藝群保養品公司與21家藝群醫美診所分布在台灣各縣市。

敏實科技大學定位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立足專業、強調創新與應用,致力培育 AI 領域的高階人才。敏實科技大學藉由這場研習,加上全校師長的積極參與,搭配王正坤醫師精彩的演講內容,鼓勵老師們勤辦教育,培養人才,可以幫助很多企業永續發展。

推薦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敏實科技大學於9月2日下午舉辦「導師會議暨知能研習」,敏實科大曾信超校長邀請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演講,主題為「如何打造藝群醫美集團品牌-以醫學知識為核心」,與全校老師分享如何在診所勤辦醫學教育20年,如何快速展店21家連鎖診所,如何永續傳承最新醫學知識與預防醫學美容副作用,並由曾信超校長頒發感謝狀。

1997年,王正坤醫師創立藝群皮膚科診所開始,就把藝群醫美集團當作一所大學來經營,勤辦醫學教育,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熟讀國內外醫學論文與教科書,充實醫學知識,力行終身學習。

藝群醫美集團以醫療專業為本,塑造品牌形象,藉由知識管理來達到快速展店的目標。藝群集團的營運模式與大學教育模式類似。敏實科大的老師們可以借鏡藝群醫美集團之營運管理,提升老師教學能力與校園品牌力。

敏實科大塑造學校品牌與辦學特色,今年大學招生,滿招全部學生名額,學生免費到歐洲實習一年,並且領取不錯的工資。敏實科大屬於敏實集團,而敏實集團在全世界有2萬多名員工,公司市值約為1267億元,為世界Top10汽車零組件集團,提供敏實科大畢業生良好的就業機會。

藝群醫美集團與敏實科大都採用積極辦學的方法培育學生,藝群集團每週勤辦醫學教育,王正坤醫師指出藝群醫美品牌是建基於專業知識與安全標準,才能建立信賴與永續發展。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全力預防5大醫學美容副作用,包含雷射能量過強導致傷口燙傷反黑,肉毒桿菌素注射導致眼歪嘴斜,玻尿酸注射導致血管栓塞潰爛,電波拉皮與音波拉皮能量太高導致燙傷疤痕,全身麻醉導致病人死亡。時時刻刻教學,全力預防醫美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於成大醫院任教20多年,也曾經於台大醫院景福館擔任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指導過數千位醫師,常常在讀書會議當中,分析每一本醫學教科書的優點與缺點給學生知曉,醫師必須吸收教科書的優點,避開教科書的缺點,才不會產生醫療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本身是企管博士與皮膚科專科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與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在長榮大學博士班授課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成功大學EMBA企管碩士班授課連鎖品牌經營管理,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授課美容醫學20多年。藝群醫美集團旗下有1家Dr.藝群保養品公司與21家藝群醫美診所分布在台灣各縣市。

敏實科技大學定位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立足專業、強調創新與應用,致力培育 AI 領域的高階人才。敏實科技大學藉由這場研習,加上全校師長的積極參與,搭配王正坤醫師精彩的演講內容,鼓勵老師們勤辦教育,培養人才,可以幫助很多企業永續發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全球生物科技領導者安進藥廠持續實踐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承諾,台灣安進承襲總部安進基金會(Amgen Foundation)「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連續九年支持台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北醫楓林)及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北醫楓杏)推動青少年醫學知識推廣。今年再度攜手北醫楓林,於金門舉辦「2025金門縣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持續將生醫教育能量跨海傳遞至離島。

本屆研習營課程特別呼應金門在地醫療環境與健康教育需求,針對醫療人力外流與資源匱乏的挑戰,強化臨床實務體驗與職涯探索設計。營隊結合專業師資與跨域資源,帶來分子生物學實驗、縫合技術演練、社區藥局模擬、醫院參訪以及醫藥產業專題。透過多元學習場景,實踐「因地制宜、深耕在地」的服務精神,幫助離島學子在有限教育資源下,獲得專業醫學場域的啟蒙體驗,激發對科學的熱情,踏上未來生醫職涯探索的第一哩路。

跨越地域限制 從知識傳授到「生醫職能初探」

北醫楓林自2013年創立以來深入離島與偏鄉,2021年首次將服務據點拓展至金門,本屆已是第五次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成為當地唯一長期持續推動的醫學教育營隊,課程依據金門醫療資源與教育需求量身規劃,從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實驗,到電泳、染色檢驗的實際操作,再結合新增的公費醫師返鄉經驗分享與社區藥局模擬課程,讓學子在「微型職場情境」中沉浸式體驗臨床現場,親身感受醫療工作的真實樣貌。

台灣安進持續挹注資源,邀請內部醫藥學術專家親自授課,將藥物研發的完整歷程生動帶入課堂—從人類與疾病的長期抗戰、藥物如何精準對抗病症,到新藥歷經探索、臨床試驗,最終走向病患的旅程。這不僅讓學子首度近距離理解全球醫藥產業的真實運作,建立與醫療實務的連結,更啟發他們看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

啟發返鄉志向 引領生醫新力量

金門身處離島,醫療人力相對匱乏,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平均每位醫師需照顧 1,579 人,遠高於臺北市的 230 人,凸顯培養在地青少年返鄉成為醫療新力量的迫切性。本屆營隊特別安排金門醫院參訪,帶領學生直擊第一線醫療現場,親身感受資源不足下的挑戰;並透過公費醫師與學長姐的現身分享,讓學子看見返鄉服務的真實榜樣。許多學員在參與後紛紛立下志向,期許未來投身醫學、生科或藥學領域,以專業回饋社會,為金門注入永續不斷的醫療新能量。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社教科科長周祥敏表示,金門雖已設立護理學院,但尚未有完整的醫學系,因此本次能邀請北醫楓林帶來專業生醫課程,對學子而言格外珍貴。他肯定北醫多年來積極凝聚各界資源,讓營隊得以延續並惠及更多在地學子。周科長同時指出,金門是全台唯一位於語言分界線的縣市,擁有獨特方言文化,期盼學子在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度體驗在地人文,留下難能可貴的學習回憶。

在地支持與期待 醫學營為金門學子播下希望種子

金門高中教務主任李世福指出,金門學子對生醫相關知識充滿渴望,然而在地教育資源有限,醫學營的舉辦更具深遠意義。每年都有學子主動報名,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仍與講師和服務團保持聯繫,顯示營隊已逐漸成為金門青年探索未來的重要舞台。這是金門地區唯一的醫學主題營隊,不僅為在地學子創造難得的學習契機,更象徵著校方殷切期盼未來有更多校友返鄉,帶領學弟妹延續夢想。李主任強調:「我們期盼這些課程能在學子們心中播下種子,未來在金門萌芽茁壯,成為推動醫學教育的力量。」

教學與服務並重 凝聚資源持續向下扎根

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指導老師謝桂鈴指出,本次課程以實作導向為核心,特別導入石膏製作等體驗活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學習歷程,「我們希望透過三天的營隊,啟發學子對生物醫學的熱情,並幫助他們開拓眼界、建立友誼,並開始思索未來職涯方向。」謝桂鈴老師進一步表示,今年同時帶領橫跨小學到中學的四所學校參與,對楓林團隊而言是一大挑戰,需要全體成員全力投入準備並靈活引導。然而她也強調,這樣的歷程同樣成為團員自我成長的重要養分。謝老師特別感謝台灣安進長期支持醫學營的推動,從安排講師到資源挹注,讓偏鄉學子得以更貼近生醫產業的全貌。「我們期盼未來能在更多偏鄉地區延續這樣的機會,讓學子因一場營隊而被啟發,進而燃起對生醫知識的濃厚興趣。」

學子熱情投入,醫學知識從書本走向真實

就讀金門高中的白同學,已是第三次參加營隊。他分享:「第一次參加時,很多內容其實聽不懂,但隨著學習的累積,今年聽課時便能深入理解,也更能體會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用心。」他特別提到對石膏製作與縫合模擬的印象深刻:「我很喜歡動手實驗,這些課程既新鮮又有成就感,也讓我發現生醫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爸爸最近因骨裂打石膏,透過這次學習,我就能理解更多背後的醫學原理。」除了專業啟發,白同學也在過程中收穫了人際交流的成長。談及未來,他已立下志向表示,「營隊讓我更加嚮往生醫相關科系,也希望有一天能像學長姐一樣回到家鄉服務。」

在地人才返鄉 延續教育啟蒙力量

來自金門、現就讀北醫藥學系的翁同學,首次以隊輔身分返鄉服務。他觀察到,短短三天內,學子們逐漸建立交流,其中一位原本內向的學妹,在同伴鼓勵下能自在參與實驗並結交新朋友,「看著她的轉變,讓我深刻感受到營隊不僅傳授知識,更帶來陪伴與成長的力量,這讓我很感動。」他也特別強調實作課程的啟發性:「平時高中課程實驗機會有限,但這次三天就帶領學員們完成三次實驗參訪醫院。許多學子第一次體驗石膏製作,就驚喜地發現生醫其實離生活很近,進而激發想要更深入探索的動力。這種觸動,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透過這次帶隊的經驗,翁同學也更加體會「職能初探」的價值,幫助學子提早理解生醫產業的真實樣貌。他也分享,家人曾經經營藥局卻未能傳承下來,而這正讓他更堅定自己的使命:「我希望未來能延續這份心意,把所學帶回金門,回饋家鄉,成為在地醫療的力量。」

點燃科學熱忱,產學交流實踐社會責任

台灣安進醫藥學術顧問張瑋凌首次參與營隊,表示:「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學子們展現的熱忱與好奇心,他們專注互動的學習態度,讓我深刻感受到新世代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也促使我重新思考自身專業的應用價值。」在課程中,她以人類與疾病的歷史為引,帶領學子理解藥物如何改變世界,並完整解析新藥研發歷程──從基礎研究、分子篩選、臨床試驗到法規核准與上市。她同時以癌症精準醫療與疫情應變為例,展示生醫研發如何在科學嚴謹與跨域合作下,快速回應公共健康挑戰。

張瑋凌指出,生技製藥產業鏈橫跨基礎研究、學術醫院、藥廠研發、臨床醫師到法規機構,每一環節都緊密扣連,讓學子看見醫療創新的社會價值與全球影響力。她勉勵學子:「保持好奇心與研究精神,或許下一個推動時代進步的人,就是你們。」

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表示:「我們與臺北醫學大學的長期合作,是台灣安進實踐企業永續承諾的核心之一。透過北醫楓林推動的生物醫學研習營,我們持續結合學術專業與產業資源,為偏鄉學子開啟接觸生醫教育與探索職涯的契機。秉持安進基金會『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台灣安進將深化與在地社區的連結,啟發並賦能新世代人才,成為推動台灣生醫創新的關鍵力量,共同開創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兒童醫學教育營。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提供

曾珮華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近年各式職業體驗營相當熱門,由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舉辦的兒童醫學教育營,由醫學教育專家林健盛醫師帶領,培訓醫師及護理師,將艱深困難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小朋友能夠理解的課程及遊戲,有趣易懂,啟蒙學童的醫學知識。

營隊課程生動,例如模擬急救現場,醫護師資帶領著小朋友們使用剛學到的CPR(心肺復甦術),賣力地搶救著「鹹蛋超人」。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自2005年起,每年寒暑假皆會舉辦偏鄉公益兒童醫學營,協會表示,今年受有線電視台和私立小學的邀請承辦兒童醫學教育營,受到好評,明年寒假將新增進階的實用班課程,讓有興趣的孩子可以更深入學習。

兒童醫學教育營運用遊戲設計融入醫學知識,激發孩童學習動機與興趣、體認生命,透過VR科技應用讓孩童更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學模擬場景中,將進行五5天的課程活動,讓醫學知識與健康觀念向下紮根,啓蒙兒童醫學知識也更珍惜生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屏東瑪家鄉三和中村的長老教會裡,傳出陣陣笑聲與驚呼聲。這裡正舉辦一場特別的夏令營,由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原資中心)攜手醫學系,帶領40位部落學童透過四天營隊,打開醫學的世界之門。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這是義守大學連續第二年進入中村舉辦營隊。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年來最期待的「約定」。去年營隊結束不到一週,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問:「大哥哥大姊姊,明年還會再來嗎?」當醫學系學生再次出現在教會裡,那份等待終於有了回應。


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不只是單純的衛教,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啟蒙之旅。醫學系總召黃永勳帶領同學,將艱澀的醫學專業轉化為孩子聽得懂、玩得樂的趣味課程。今年課程以「認識登革熱」為核心,循序設計噬菌體與DNA實作、跑電泳、果糖分計算機操作,甚至用顯微鏡觀察果蠅神經肌肉接點。孩子們驚喜發現,醫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能透過眼睛與雙手真實體驗。課程還融入大地遊戲闖關,讓知識在笑聲與互動中自然吸收。


中村教會主任牧師孫子貴表示:「神學與醫學的緣分密不可分,許多傳教士同時也是醫者。」他認為,義大醫學生走進教會,彷彿延續著百年前醫療與教育並行的傳統。教育傳道師壹喬·法之山也動容指出:「孩子們臉上的喜悅,就是最真實的見證。去年的期待,如今成為今年的滿足。」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原資中心主任趙仁方則說明,營隊不只是傳遞醫學知識,更希望孩子能在過程中找到夢想,並把所學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提升社區健康意識。同時,對醫學生而言,這更是一堂無可取代的必修課。他們在設計教案、引導互動中,學會了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也在孩子專注的眼神中,看見了身為醫者的社會責任。


四天的營隊,悄悄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醫學的夢想、知識的嚮往,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對義守大學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夏令營,更是一種「在地深耕」的實踐。當大學生走入部落,帶來的不只是醫學課程,更是希望與連結。而當孩子們笑著說「明年還要再來」時,這份善的循環,便已在瑪家鄉群山間靜靜展開。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來自台南的藝群醫學美容集團第18家分院,同時也是台中市的第3家分院-「藝群文心診所」,2月5日在台中捷運文心中清站附近開幕,藝群品牌的高知名度,吸引大批人潮排隊。

台中市的商業與人口發展迅速,為醫美診所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連鎖店的選址策略,都會重視捷運站附近的地理區域,因為捷運站周邊人流密集,商業氛圍濃厚,大幅增加顧客的便利性。藝群醫美集團落實捷運經濟學,藝群文心診所位於台中捷運文心中清站出口,方便民眾就醫。在醫美行業中,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更新速度極快。

藝群文心診所是藝群醫美集團在台中市的第3家分院,隨著同一個地區的分院診所數量增加到3家以上,藝群在台中地區擁有更多醫師與護理師的人力,可以充分發揮台中3家不同診所之間的醫師人力互相支援,更靈活地調度各種人力,免除缺乏醫師的困擾,提供更穩定的醫療服務,提高整體效率。

王正坤醫師長期撰寫醫學美容書籍與醫學論文來培訓醫師,也常常出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吸收歐美新知,這些醫學知識可以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美服務,也成為快速展店的重要基石。

王正坤醫師本身是企管博士與皮膚科專科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與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在長榮大學博士班授課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成功大學EMBA碩士班授課連鎖品牌經營管理,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授課美容醫學20多年,在台大醫院景福館連續擔任2屆的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是台灣數千名醫師的老師。藝群醫美集團旗下有1家Dr.藝群保養品公司與18家藝群醫美診所分布在台灣六都直轄市,包含台北、新北市、桃園、台中、台南、高雄。

台灣企業普遍面臨缺工的困境,醫美診所也面臨缺乏醫師與護理師的人力問題。王正坤醫師長期在企管博士班教書,把企管理論導入診所實務管理,充分落實「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運用,藝群集團增加更多費用來聘請更多醫師,並且以最新的醫學知識加以培訓,同時開設更多分院,這些措施可以讓每一家診所的營運都更加穩定。

對於醫學美容產業而言,以醫學知識為核心的展店策略可以帶來良好的口碑,而口碑是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可以加速開創企業版圖。此次藝群醫學美容集團的第18家診所的開幕,象徵著品牌不僅可以依賴醫學知識持續擴展,也透過知識傳承,為醫美產業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是醫師也是YouTuber!血液腫瘤科醫開頻道 傳遞正確知識、為癌友打氣

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從醫20幾年,面對成千上百的癌症病人,希望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傳遞對病人有幫助的資訊,讓醫療不僅限於診間。因此成立「聽聽癌症在說什麼」的主題頻道,包含podcast、YouTube、FB粉絲專頁,和病友互動,也傳播正確與最新的醫療知識。

透過臨床點滴 看見癌友需求

每位病人或家人面對癌症,反應皆不太相同,有些從得知罹患癌症開始,無數的挑戰伴隨而來,有些病人對回診檢查好像要被宣判一樣,渾身不對勁,揮之不去的想像和負面感受持續產生。

有些癌症末期病人積極地想要存活,努力接受治療卻忘了保留一點時間好好的跟家人相處;更有病友因為害怕化療而尋求另類療法,反而延誤了治療的機會。李楊成醫師表示,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分享,希望集結整理成易懂的資訊,幫助更多癌症病友。

錄製癌症節目 正確知識傳遞

李楊成醫師說,因為關於癌症的資訊多且紛亂,因此從去年開始開設podcast「聽聽癌症在說什麼」節目,陸續開立YouTube頻道跟FB粉絲專頁,跟大家分享癌症治療資訊與病友故事,也邀請病友一起來互動。裡面有哀傷,也有喜樂,更有一些令人感動的心情故事,同時提供醫療新知,還邀請保險業務專員,分享運用保險資源,畢竟癌症治療是條漫漫長路,而且所費不貲,雖然健保給付部分癌症,但如何善用商業保險支應,接受較能負擔得起治療方式也是一門學問。

李楊成醫師表示,希望這些頻道可以提供多元的資訊,讓病友藉由分享故事,能彼此得到正向力量,也避免一些醫療知識誤解,造成病人的傷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