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唐綺陽瘦身有成,臉部皮膚卻跟著鬆垮,李進良主動協助幫她微整形。(圖/翻攝臉書/唐綺陽)

59歲星座專家兼節目主持人唐綺陽,自去年5月減重以來,至今已成功甩掉26公斤,驚人的變化讓外界一度誤以為她身體出了狀況。她昨(28)日透過社群分享心境,首度透露自己之所以開始重視外貌,是因為一次聚會上的體悟;同時也坦言,在好友、整形醫師李進良的協助下,進行了臉部細微調整,讓外表更加有精神。

唐綺陽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過去總認為「在意長相太過膚淺」,加上自覺先天條件有限,因此從未過度追求外貌。20多年來,她在壓力下體重時胖時瘦,最終索性放任自己,甚至形容猶如「氣球般圓潤」。然而事業雖然穩定發展,她仍不時自問:「我真的滿意這樣的自己嗎?」

轉捩點出現在去年初的一場聚會。當時與會的女性朋友們不僅事業有成,也同時保持體態與生活品質,讓她深受觸動,決心開始飲食控制與規律減重。成果逐步顯現後,她笑說:「身體真的開始消風,氣球慢慢變小,我真的很高興。」

不過,體重下降的同時,她也面臨年齡帶來的肌膚鬆弛與眼袋困擾。她坦言,即使直播時能靠燈光遮掩,仍會被朋友提醒「看起來很累」。就在此時,李進良主動提出協助,讓她決定接受專業諮詢並進行局部微調,改善臉部狀態。她同時也搭配調整生活作息,不再熬夜,逐漸呈現出近來備受好評的容貌。

唐綺陽強調,追求美麗與自我改變並不受年齡限制,「希望我的心路歷程有砥礪到大家,只要你想為自己做些什麼,隨時都可開始,多大年紀都不嫌遲。」這番話引發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讚美:「老師變得很漂亮,喜歡老師現在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有精神」、「唐老師瘦了真美」、「老師好美,李院長真厲害。」

也有網友建議唐綺陽可以更換髮型,唐綺陽則回:「大家想看我換什麼髮型?(單純好奇不一定會換)」,不少人點出高馬尾,以及中分露額頭、短髮等造型。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李璨琛和太太梁志瑩育有7歲大女李元元(Lucy)及2歲細女李斐斐(Sucy)。梁志瑩不時在社交平台分享兩個女兒的生活日常,日前她在Ig限時動態上載Sucy雙頰起了紅點的照片,透露女兒天生敏感體質。若小朋友有過敏體質,如何找出致敏原?以下與大家分析及列出多個過敏體質測試方案,助各位父母再謀對策,讓孩子及早改善過敏體質。

李璨琛太太梁志瑩經常與網民分享育兒日常。(圖片來源:IG@lucy.is.good)

李斐斐
網民發現Sucy李斐斐面上有紅點,加以慰問。(圖片來源:IG@lucy.is.good)

 

媽媽親解李斐斐Sucy皮膚過敏狀況

梁志瑩分享女兒日常生活片段時,網民發現細女Sucy雙頰起了紅點,為此媽咪梁志瑩解釋,Sucy除了不少日常食物,更會對自己的眼淚、口水敏感︰「妹妹唔係濕疹,不過佢會對自己嘅眼淚敏感,玩完口水揩落塊面亦都會敏感,食雞同菇都會敏感。妹妹體質係比較容易敏感,對塵蟎亦都會敏感,再細個啲對屋企張梳化亦都敏感。大個啲應該會好啲嘅,大家唔使擔心。」

Sucy Lee
媽咪梁志瑩親身解畫Sucy皮膚狀況,更分享消退過敏紅點的方法。(圖片來源:IG@lucy.is.good)

她又透露女兒Sucy面頰出現紅點是常見現像,她已經習以為常,只要細心照料便會好轉,並感謝網友關心。她又透露Sucy的敏感皮膚可用一方法對付:「我都睇慣咗佢呢啲敏感樣,搽吓嘢就會慢慢好番。最快速嘅方法係浸海水,簡直係最天然嘅療法,萬試萬寧﹗」

 

接受兒童過敏症及過敏測試  找出致感原

過敏症是指身體對某種物質過度抵禦,出現過敏反應。一個健康的免疫系統,保護身體免受內在及外來因素影響。寶寶的免疫系統並未成熟,需要時間去發展。因此,在他們生命的首數年裡,身體特別脆弱。

媽媽護士長專欄謎一般的隱形過敏症

不少報導指出海鮮和牛肉是引發濕疹的元兇,令許多媽媽為孩子刻意戒口,避開致敏原。可是在接受兒童接受過敏測試後,卻發現過敏的情況與這兩款食物無關。若盲目為仔女戒口,不單止未能夠針對孩子的過敏問題,亦可能因為戒吃某類食物,影響了孩子營養吸收及成長。

及早找出致敏原  有助改善過敏體質

根據香港過敏協會資料,過敏如食物過敏、皮膚敏感、濕疹和鼻敏感,是香港其中一種最多人患的長期病,特別是濕疹,每5個人就有一人在不同時期患濕疹。當身體接觸致敏原,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該致敏原免疫球蛋白 (IgE)。當IgE受到刺激,會釋放組織胺(Histamine)、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等內分泌引起過敏反應。

消委會 洗衣清香珠 皮膚過敏
消委會提醒,香珠的化學物質,有機會引致皮膚過敏。(示意圖)

 

4間測試中心「IgE過敏測試」抽血檢查服務項目及價錢一覽

坊間不少過敏測試中心,均提供IgE過敏測試,找出致敏原,就不用「估估下」,亦可以因應結果,對孩子飲食作息作出洽當的調適,及早改善孩子過敏體質。

敏感測試機構 (1) 香港過敏測試中心

針對致敏原數目:295項食物和環境
價錢:HK$5,300
網址及詳情:https://meddx.com.hk/

敏感測試機構 (2) ApexHealth 健康檢測中心

針對致敏原數目:100項食物和環境
價錢:HK$2,980
網址及詳情:https://apexhealthtech.com/

敏感測試機構 (3) HK Well Women & Well Men Centre 香港婦檢中心

針對致敏原數目:71項食物和環境
價錢:HK$2,300
網址及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hkwwc/

敏感測試機構 (4) 銀十字醫療集團

針對致敏原數目:30項食物和環境
價錢:HK$1,460
網址及詳情:https://www.theplace.shop/silvercrossmedical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蔡依林在 Podcast 節目分享作息時間,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凌時差音樂提供)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女星蔡依林在Podcast節目上直言,自己在晚上9點30分就會就寢,引爆大人們的早睡早起潮流,且將晚上9點30分列名「蔡依林標準時間」。大家常聽到睡美容覺一詞,但睡眠時間真的會影響膚質嗎?高雄林政賢皮膚科診所皮膚專科醫師林昀萱說明,睡眠不足是造成肌膚老化的原因之一。

林昀萱在臉書專頁「調皮女醫皮膚專科林昀萱醫師」表示,大家常聽到「美容覺」一詞,但睡覺真的跟變美有關嗎?睡覺時間長短會影響皮膚嗎?林昀萱說明,其實睡眠不足不只讓你覺得累,更是造成肌膚老化的原因之一。有研究發現,睡眠品質直接影響皮膚健康,甚至短短兩晚睡眠不足就能看見明顯變化。

睡眠不足對皮膚的破壞力

立即性影響(短期睡眠不足):

• 水分流失:皮膚含水量顯著下降、經表皮水分流失增加。

• 膚質變差:皮膚彈性大幅降低(影響最嚴重)、觸感變粗糙。

• 外觀變化:暗沉加重、出現蠟黃(持續性影響)。

長期性後果(慢性睡眠不足):

• 屏障功能受損:肌膚保護力下降。

• 加速老化:內在性老化跡象提早出現。

• 疾病惡化: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症狀加劇。

• 免疫問題:皮膚免疫反應受損,皮膚癢感增加。

優質睡眠對皮膚的好處

強化修復能力:

• 皮膚屏障恢復能力提升30%。

• 紫外線傷害後復原更快。

• 退紅速度明顯加快。

整體肌膚品質提升:

• 水分含量維持穩定。

• 彈性保持良好狀態。

• 外觀滿意度大幅改善。

最佳睡眠時間建議

• 成年人:7-9小時。

• 國小孩童跟青少年:9小時以上。

重要提醒:品質比時間更重要!即使睡滿時間,品質不好仍會導致:

• 內在性皮膚老化加劇。

• 屏障修復能力受損。

• 整體外觀滿意度下降。

不少人想知道睡眠與肌膚的關聯性,對於愛美的人們更是如此。(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罕見皮膚病治療困境現轉機,個人化療法嶄露頭角罕見皮膚病種類繁多,確診和治療都面臨巨大挑戰。由於患者人數稀少,研究經費和資源相對有限,導致許多罕見皮膚病的致病機制仍未明瞭,治療方案也相當缺乏。現有的治療方法多為症狀緩解,無法根治,且常伴隨副作用。然而,基因研究的進展為罕見皮膚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個人化療法開始嶄露頭角。透過基因檢測,可以精確找出導致疾病的基因變異,進而研發針對特定基因缺陷的靶向藥物,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案。

基因研究揭示罕見皮膚病致病機制

過去,許多罕見皮膚病的病因不明,只能依據臨床表徵進行診斷和治療。如今,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大規模基因篩檢成為可能。研究人員可以透過比較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基因組,找出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罕見皮膚病的致病機制,也為開發個人化療法奠定了基礎。例如,某些罕見皮膚病是由於單個基因的突變引起的,而針對這個突變基因設計的靶向藥物可以有效地矯正基因缺陷,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個人化療法為罕見皮膚病患者帶來曙光

個人化療法,也稱為精準醫療,是根據患者的基因組信息、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等,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罕見皮膚病領域,個人化療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精準診斷:

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診斷罕見皮膚病,避免誤診和漏診。尤其對於一些臨床表徵相似的疾病,基因檢測可以區分其不同的基因背景,從而指導更精確的治療。

2. 靶向治療:

基於基因研究的成果,科學家可以開發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這些藥物可以精確地作用於致病基因,有效抑制疾病的發展,甚至逆轉病情。相比傳統的治療方法,靶向治療的療效更顯著,副作用更小。

3. 預測疾病風險:

基因檢測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自身是否存在罕見皮膚病的基因突變,預測未來患病的風險。對於高風險人群,可以提前採取預防措施,降低患病的可能性。

4. 個體化用藥指導:

基因檢測還可以幫助醫生根據患者的基因型,選擇最合适的藥物和劑量,避免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

挑戰與展望:通力合作,推動罕見皮膚病治療進步

儘管個人化療法為罕見皮膚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仍面臨一些挑戰:

1. 基因數據解讀的複雜性:

人類基因組非常複雜,解讀基因數據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如何準確地解讀基因數據,並將其應用於臨床治療,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2. 靶向藥物研發成本高昂:

靶向藥物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且罕見皮膚病患者人數少,市場規模小,導致藥物研發的動力不足。

3. 數據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罕見皮膚病研究需要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和數據共享。建立一個共享的基因數據庫,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罕見皮膚病的致病機制,加速新藥的研發。

展望未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個人化療法將在罕見皮膚病的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數據共享,促進靶向藥物的研發,為罕見皮膚病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同時,也需要加強公眾教育,提高人們對罕見皮膚病和基因檢測的認識,促進早期診斷和治療。

個人觀點:

基因研究為罕見皮膚病的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個人化療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正在逐步走向臨床實踐。雖然目前仍面臨一些挑戰,但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各方努力,罕見皮膚病患者將迎來更美好的明天。我們需要持續關注基因研究的最新進展,並積極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為罕見皮膚病患者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此外,也需要加強醫患溝通,讓患者了解個人化療法的益處和局限性,共同參與到治療決策中。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最終戰勝罕見皮膚病,讓患者重獲健康和希望。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August 26,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明報專訊】皮膚癌是皮膚細胞的惡性增生,較常見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3種,當中黑色素瘤不但和過度暴曬有關,也和皮膚上的痣關係密切。多痣,近親曾患黑色素瘤,曾長時間暴曬(尤其兒時),皮膚白皙不易曬黑但易灼傷,免疫系統較弱,工作上常接觸某些油類化學品,曾患皮膚癌,曾接受放射治療等人士,都屬於患不同類型皮膚癌包括黑色素瘤的較高風險群組。

黑色素瘤約佔整體皮膚癌個案5%,患者皮膚常會出現新的斑點,或原有的痣或斑等變大、變形或變色,轉變過程可長達數星期甚至數月。患處可以在面部、腿部、軀幹等;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人較常見於足底、手掌、甲牀或黏膜等位置出現黑色素瘤。

正常的痣或斑,通常顏色均勻,四周邊界清晰,但黑色素瘤通常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晰,表面凹凸不平,顏色不一,例如可能有褐、黑、藍、紅、白、淺灰等顏色,甚至出現痕癢、流血、潰瘍等症狀。所以,若能分辨出痣或斑的不正常情况,及早做適當檢查,有較大機會在早期確診出黑色素瘤,治療效果也較理想。

不正常的痣(作者提供)

相關閲讀:【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50歲以上發病?紫外線影響?臉上黑痣破皮滲血要留意


痣斑外觀有變  看ABCDE法則

綜合皮膚痣或斑外觀上可疑特徵,可歸納成「ABCDE法則」,若察覺痣或斑有疑似特徵,建議盡快諮詢醫生:

A(Asymmetry):左右不對稱

B(Border):邊緣不清晰或不規則

C(Color):顏色不均,甚至同一顆痣有多種顏色

D(Diameter):直徑大於6毫米,尤其後天出現的痣或斑,有這情况更需留意

E(Evolution):出現快速變化,例如變大、凸起,表面出現潰瘍或流血等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治療早期黑色素瘤  可手術徹底切除腫瘤

黑色素瘤另一特點是,相對其他類別皮膚癌的增生速度較快,且通常在早期已有擴散趨勢,例如擴散至局部的淋巴結,或遠端器官例如肺、大腦等。即使亞洲人患黑色素瘤的風險較白種人低,大家也不可輕視,必須做好皮膚防曬,並留意自己皮膚有沒有不尋常的變化。治療黑色素瘤最理想是在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將腫瘤徹底切除。若晚期才確診,患者或需接受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放射治療等。

文:胡惠福(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談到玻尿酸,多數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功能就是「保濕」。但其實,玻尿酸不只是補水高手,更是維持肌膚年輕、促進修復的重要成分。以下是璞之妍診所副院長、皮膚科張佳穎醫師分享「玻尿酸」與「抗老」之間的關聯性。

皮膚科專科醫師張佳穎

玻尿酸為何是很好的抗老成分?

我們都知道皮膚結構由表皮層與真皮層組成,玻尿酸本身就存在於這兩層中,除了能「抓水」,它也有傳遞訊號的功能。表皮層中的角質細胞、真皮層中的纖維母細胞都有玻尿酸的受體,當玻尿酸與這些細胞結合,就會發出訊號,包含像「我受傷了,需要多一點膠原蛋白」這樣的修復訊號。

張佳穎醫師也分享,近年有很多研究發現,注射型的玻尿酸打進肌膚中,一開始是為了填充,但意外出現膠原蛋白增加的情況,為什麼?因為玻尿酸提供了“訊號”,讓肌膚進行活化。

所以,可以用兩個層面去看「玻尿酸」與「抗老」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是保濕本身,透過玻尿酸讓肌膚的鎖水屏障正常運作,本身就是抗老;第二個層面是,當玻尿酸進行“傳訊”功能,就能讓肌膚啟動自我修復的開關。

市面上的玻尿酸保養品為何多訴求保濕而非抗老?

最大的原因是玻尿酸很難靠擦的滲透至真皮層。傳統的玻尿酸分子都很大,塗在肌膚上、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形成強力抓水的保護膜,讓肌膚屏障正常運作。後來有了小分子與微分子玻尿酸,能滲入更深,提供進階的保濕與支持,但要說真正滲透至真皮層,仍是品牌努力的方向。

理膚寶水推出全新無針水光科技的「修復型玻尿酸」

理膚寶水2025年推出全新「B5彈潤超修復精華(#B5小藍瓶)」利用capsule微囊技術,將中分子玻尿酸與維他命B5包裹成微小球體,使其更易滲透,經實證,B5小藍瓶可滲透至肌底110微米(一般人的表皮層平均厚度約落在40-120微米之間),優異的滲透率為一般保養分子3倍以上,能啟動+119%的膠原蛋白生成,將鬆垮肌底層層豐彈,淡化高達81%深層紋態。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當噴出時快速氣化,瞬間吸走皮膚熱能,傳遞「冰冰涼涼」的感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涼感濕巾、涼感噴霧成為不少人包包必備的消暑小物。但你知道這些「涼涼神器」的冰爽感,背後其實藏著不同原理嗎?食藥署在臉書專頁「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揭露,市售涼感化粧品主要有3大「降溫秘密」,包含刺激冷感受器、揮發製冷、壓縮氣體揮發,並提醒消費者別被「涼感」兩字給迷惑,標示與安全才是關鍵!

1. 刺激冷感受器

產品中添加能「欺騙」神經末梢的成分,讓人誤以為真的變涼。最常見的就是薄荷醇 (Menthol)、薄荷氧基丙二醇 (Menthoxypropanediol),一抹上皮膚,就能讓冷感受器被啟動。

2. 揮發製冷

利用異丙醇 (Isopropyl alcohol)、乙醇 (Alcohol)等低沸點物質,碰到人體溫度後迅速揮發,帶走部分熱量,讓皮膚感到瞬間清爽。

涼感濕巾中的薄荷醇、薄荷氧基丙二醇 ,一抹上皮膚,就能讓冷感受器被啟動;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3. 壓縮氣體揮發

像是涼感噴霧,常見會添加丙烷 (Propane)、異丁烷 (Isobutane) 等液化氣體,當噴出時快速氣化,瞬間吸走皮膚熱能,傳遞「冰冰涼涼」的感覺。

食藥署強調:「涼不涼是其次!」真正要注意的是產品是否有完整標示、是否揭露「全成分」、以及是否存在誇大甚至不當的醫療效能宣稱。若標示不清或宣稱效果過頭,恐怕才是踩雷陷阱。

食藥署提醒,下次購買涼感產品,別只看「冰不冰」,也要記得檢查標示,才能真正用得安心又清涼。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的媽媽要小心,如果肚臍周圍與肚皮妊娠紋處,突然冒出鮮紅的疹塊,甚至水泡,極有可能是妊娠蕁麻疹上身!包括皮膚本來就較為敏感,或是常會因為食物或壓力引發過敏的人,都有較高可能性會發生妊娠蕁麻疹。中醫師提醒, 一旦出現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治療以免惡化,否則搔抓過度可能留下色素沈澱。

簡稱為妊娠蕁麻疹的「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是一種懷孕期間發生的皮膚疾病,生產過後症狀通常就會逐漸緩解。

中醫師康涵菁表示,妊娠蕁麻疹發生原因雖然尚未明確,但普遍認為和懷孕時期腹部皮膚因張力被撐大而造成結締組織受損,或是體內免疫球蛋白沉積在血管和組織中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有關。

一般而言,妊娠蕁麻疹較常發生在孕程中後期,像是初產婦、多胞胎妊娠或懷孕過程中體重增加太快的孕婦,發生機率會比一般孕婦來得高。

康涵菁提醒,此外,若是孕婦皮膚本來就較為敏感,或是平常會因為食物或壓力引發過敏者,也有較高可能性會發生妊娠蕁麻疹。妊娠蕁麻疹通常會先發作在肚臍周圍與肚皮妊娠紋處,並且可能向上延伸至胸部、向後擴散至腰背,或向下蔓延至腿部。

妊娠蕁麻疹雖不會影響到腹中胎兒的健康,但康涵菁說,發作時會感到膚癢難耐,不只會影響到生活品質與睡眠,若是搔抓過度可能會破皮或發炎感染,甚至留下一些色素沉澱,因此一旦出現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治療以免惡化。

康涵菁說,中醫看妊娠蕁麻疹,可歸類於「風疹」、「癮疹」的範疇,分成血虛、血熱及腸胃積熱三大類型。其中,血虛型是由於懷孕時期母體氣血需大量供應胎兒,如果又加上過度勞累沒有好好休養,導致血虧更甚,血虛則易生風化燥,此類型在疲累時更容易發作,疹塊顏色淡紅,皮膚會較為乾燥,治療方式為養血祛風,患者也需多加休息,否則難以治癒。

血熱型則是由於懷孕後容易情緒起伏較大,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情志化火,在生氣或緊張時會容易發作,疹塊鮮紅,灼熱刺癢,治療方式為疏肝清熱,患者的情緒需盡量保持平靜;腸胃積熱型常發生於部分孕婦懷孕後喜食辛辣、油炸及重口味食物,吃多再加上排便不暢導致腸胃積熱,不得疏泄則發於膚表,接觸到不當食物就容易發作,疹塊鮮紅且可能起丘疹與水泡,治療方式為通腑泄熱,同時需要節制飲食。

康涵菁強調,想要避免妊娠蕁麻疹,需注意以下數點,包括控制體重:切勿讓體重上升過快,以免腹部皮膚短時間被過度拉伸;注意飲食:盡量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和容易過敏的蝦蟹、芒果以及鵝肉,鴨肉、花生、荔枝等發物,以免導致腸胃積熱;正確清潔與保溼:洗澡時勿用太熱的水清潔或是去角質破壞膚表,洗完澡後記得要在肚皮及四肢塗抹保溼乳液,避免過度乾燥而搔癢;穿著舒適衣物:選擇較為透氣及寬鬆的棉質衣物,避免腹部肌膚受到壓迫或過度悶熱
;同時盡量睡眠充足,減少熬夜,並可透過冥想、閱讀或從事紓壓活動保持情緒的穩定。

康涵菁建議,當蕁麻疹輕微發作時,可先透過局部冰敷去緩解搔癢感,也可以利用中藥外洗方,溼敷或是將藥液裝罐噴灑於患處,幫助止癢,不過,外用藥液應先經由醫師評估體質是否適合,並且於使用前先在小範圍的皮膚進行測試確認無特殊過敏再行使用。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高溫天氣「最痛」危機! 三招遠離泌尿道結石送急診

熟男跑步突發眩暈昏倒 才知罹這病「心臟停跳2.85秒」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隨著大眾對外貌管理的重視,全球醫學美容市場規模已突破新台幣5,000億,台灣市場每年更有超過650億的驚人商機。然而,在追求美麗的路上,許多人卻誤信網路偏方,保養不成反倒傷害肌膚。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 撐起年輕的兩大支柱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廖怡華表示,臉部肌膚之所以會鬆弛、下垂,關鍵在於兩大支柱的流失。「膠原蛋白」提供肌膚「支撐」,決定飽滿度,而「彈力蛋白」則提供肌膚「彈性」。

看更多:皮膚暗沉想要變白?做到這些美白習慣!10個不必花大錢的美白法

 

隨著年齡增長,兩者流失速度加快,導致肌膚失去彈性與支撐力。想自然地逆轉肌齡,根本之道就是活化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的生成。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按摩過度變「貴婦臉」?醫師破解7大保養迷思

市場上流傳著許多錯誤的保養方法,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胡倩婷醫師特別提醒,應建立在科學依據上,避免傷了肌膚。

 

許多「貴婦」勤於做臉,每天按摩、推揉,反而導致肌膚的筋膜層與皮膚分離,造成更嚴重的鬆弛。

 

這種方法僅是暫時的錯覺,長時間壓迫不僅影響血液循環,更可能造成皮膚損傷。臉部的拉提需要作用在耳垂上方的筋膜層,綁耳垂是沒有效果的。

 

韓國近來流行用蝸牛敷臉,認為蝸牛蝸牛可能帶有寄生蟲或病菌,直接接觸易引發皮膚炎和過敏,且無醫學實證其美容功效。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僅能短暫補水,時間過久反而會帶走肌膚水分,變得更乾燥。

 

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過敏、色素沉澱,甚至加速皺紋生成。

 

臉部骨骼與脂肪無法透過滾動改變,過度使用反而會讓肌膚更鬆弛。

 

對臉部膚況的改善效果未必顯著,過量攝取還可能引起肥胖或過敏。

看更多:睡覺也能美白!營養師授6祕訣輕鬆找回牛奶肌 戒掉「這類食物」皮膚不暗沉

 

年輕的祕密 醫師親授日常保養3大關鍵

想維持年輕,除了醫美,日常生活習慣更是根本。胡倩婷醫師分享,最重要且不花錢的方法就是「睡眠」。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胡倩婷表示,睡覺是最有效的自然美容法,理論是建議晚上11點前要入睡,而11點到凌晨3點是皮膚更新的黃金時間,建議在此期間進入熟睡狀態。不過現代人太忙,她建議最晚要在1點前入睡,並睡滿7到8小時。

 

另外她也提醒,睡覺讓入保持臉部年輕,規律運動則能維持身體維持年輕的體態與新陳代謝,讓身材更年輕。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延緩老化的基礎。

 

除了這些自然保養,醫美是現代人維持外表年輕的方式。而在大家熟知的玻尿酸、左旋聚左旋乳酸等填充式微整形的回春方式以外,今(8/22)國內引進一個可應用於醫美及再生醫學領域的「逆時針PROFHILO」,它號稱不靠填充、不增體積即可重塑肌膚彈性!

 

新型醫美劑型 重塑肌膚彈力

該產品是由瑞士藥廠IBSA研製,有專利雙重玻尿酸複合技術,結合高、低分子玻尿酸,具有「高流動性與擴散力」,所以有別於一般想「豐哪裡就要填哪裡」的重統填充產品,它是讓成分自然擴散,重啟肌膚自我修復的能力。

 

經臨床研究證實能活化高達12倍的肌膚「彈力蛋白」,從根本提升保水度與彈潤度。廖怡華醫師表示,該產品採取特科學研究的BAP注射技術,僅需在單邊臉部5個定點或頸部10個定點進行施打,成分即可均勻分布。

 

根據原廠數據,正確的注射方式幾乎不會產生紅腫、瘀青或結節等副作用,能使肌膚逐步恢復彈潤透亮。而且因為它不是以填充來增加臉部體積,所以打完不會局部明顯腫脹不自然,看不出曾經做過醫美注射。

 

郭董夫人曾馨瑩代言 保養堅持安全有效

時常投身公益的凍齡女神曾馨瑩,分享她的保養原則就是「堅持安全有效的方式」。她非常重視保濕,每天敷面膜、厚擦乳液並搭配按摩。

 

郭董夫人曾馨瑩擔任形象代言人,將捐贈應用於再生醫學,幫助「燒燙傷」、「乾癬」等患者重建皮膚。

 

她認為,這個新產品透過專利技術重啟肌膚底層的彈力蛋白,就像為皮膚打營養針,簡單又快速,讓她使用後感覺肌膚更水潤緊緻。

 

曾馨瑩首肯擔任形象大使的關鍵,是逆時針不僅能助人變美,更能應用於再生醫學,幫助「燒燙傷」、「乾癬」等患者重建皮膚。她希望能將這份「逆轉回最美時刻」的力量,傳遞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看更多:陳喬恩全身扎「數百銀針」驚悚影像流出!醫提醒有4種人不適合做美容針

 

◎ 圖片來源/丁彥伶攝
◎ 諮詢專家/廖怡華醫師、胡倩婷醫師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文╱編譯江昱蓁


美國陸軍作戰能力開發指揮部生化中心近日宣布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建立戰略研究夥伴關係,除研究如何使用3D列印皮膚與培育的組織,治療受生化戰劑攻擊、燒燙傷及作戰負傷的士兵外,還將探索「前進製造」(forward manufacturing ),將生物列印由實驗室投入偏遠與高風險地區,提升戰士存活率與作戰效能。


隨著陸軍退役上校巴恩希爾(Jason Barnhill)走入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伯恩斯醫學院的實驗室,為實驗室帶來30年的服役經驗與保護戰場士兵的使命。如今他是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系副教授,研究利用生物列印技術建構人體組織模型。






陸軍與夏威夷大學近日簽署的合作研究與研發協議(CRADA),旨在利用生物列印強化現有體外平台器官模型。生物列印是一種尖端科技,以「生物墨水」取代塑膠來製造類似器官的結構。這些由人體幹細胞製成的模型有助於改善士兵受到燒傷,或暴露在化學戰劑與抗藥性細菌之下,以及其他化學生物威脅的防護與治療。


美國陸軍聲明稿指出,這種利用細胞墨水的技術可複製出如皮膚層等組織或器官的3D模型,了解身體暴露在化學、生物下的反應,更好地歸納與評估戰士在面臨的各種傷害威脅時的治療方式。


這項研究是該校與陸軍作戰能力開發指揮部(DEVCOM)生化中心最新合作的一部分。巴恩希爾說,「我們計畫使用這些模型進行生物醫學測試,而不使用動物模型。動物模型有諸多缺點,我們希望我們的模型能避免這些缺點」。


他解釋,人源(human-based)模型比動物實驗更精準。「人類基因組的反應與實驗小白鼠的反應截然不同」,「我希望我們的模型能避免動物模型的各種缺點」,還說由於夏威夷地理位置,「在夏威夷研發生物列印與其他前進製造技術非常關鍵。理想狀況下我們可提升能力然後協助他人」。


陸軍聲明稿解釋,DEVCOM與夏威夷大學展開的兩項倡議,目的為利用生物材料與前進製造來強化戰士的存活率與作戰效能。相關工作是透過一項CRADA與兩份初步聯合工作聲明(JWS)執行,這讓兩組織能夠進行各種項目的合作,從器官晶片到廣泛地各種前進生產與維修能力,進而支援夏威夷的美國印太司令部。

紐時賞析/研究顯示 美西特大乾旱恐數十年都無解

A megadrought has sapped water supplies, ravaged farms and r…

好讀周報/生物列印救災新星!可客製醫療方案 地域不受限

DEVCOM生化中心於2025年3月14日簽署協議與首份JWS。據此,巴恩希爾將與DEVCOM生化中心的生物工程研究員李…

好讀周報/用3D列印「皮膚」!美軍攜手大學研究 提高生化戰防護治療

美國陸軍作戰能力開發指揮部生化中心近日宣布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建立戰略研究夥伴關係,除研究如何使用3D列印皮膚與培育的組織,…

紐時賞析/聯邦員工超過15萬人接受川普優退方案

台灣過去視為鐵飯碗的公務員,在美國則未必。川普假馬斯克之手大規模解聘聯邦政府人員,並提出新穎的優離退方案(resigna…

閱讀數學/伽利略的女兒(上)

我們常稱看到對女兒沒有招架之力的父親為「女兒傻瓜」。但這其實不是一個族群,而是所有爸爸都是,只有顯性與隱性,或是程度之分。不信嗎?今天我們來介紹另一位女兒傻瓜——伽利略對

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觀光市場漸回溫…旅宿業仍缺工!分析台灣勞動市場

交通部觀光署為解決旅宿業缺工問題,編列10億元補助業者增聘房務與清潔人員,原估可帶動逾1萬6000人就業,實際卻僅增加2,617人。審計部決算報告指出…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