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口飯要咀嚼30次?美國百網網紅醫指出,次數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能安全吞嚥就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從小被教導「每口飯要咀嚼30次」,甚至相信咀嚼越多越健康。然而,美國百萬網紅家庭醫師肯.貝瑞(Ken Berry)卻直言,這是流傳百年的「醫學迷思」,沒有科學證據。他強調,咀嚼的目的並不是達到某個數字,而是讓食物能夠安全吞嚥、避免噎到;過度咀嚼甚至還可能帶來風險。
醫生肯.貝瑞是美國的一位家庭醫師,從事家庭醫學已超過 22 年。他經營的YT頻道「KenDBerryMD」(肯.貝瑞醫師)有358萬人訂閱,經常分享簡單易懂的健康影片,內容涵蓋糖尿病、肥胖、營養迷思、以及飲食建議。
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生肯.貝瑞近期拍攝一支「食物要咀嚼幾次才正確?」的影片,談論百年來的健康迷思。追溯歷史才發現,在19世紀末,一名叫霍勒斯.弗萊徹(Horus Fletcher)的男子,號稱「咀嚼大師」,推廣「每口食物至少咀嚼100次」的理念,甚至連水、果汁也要「咀嚼」,後來這個觀念被當時的醫師推廣,成了流行。它並沒有科學根據。
事實上,醫生肯.貝瑞指出,咀嚼次數過多不僅無益,還有可能導致下顎疼痛、疲勞,甚至牙齒裂痕。那麼咀嚼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呢?他說明,所有動物,包括人類,咀嚼食物的唯一目的是,讓食物變得夠小、夠軟,能安全吞下而不會噎到。這就是本能。無論是2次、20次,還是50次,完全取決於食物的質地。
醫生肯.貝瑞舉例說,看看動物界的例子。像獅子、狼、狐狸,甚至家犬,幾乎不怎麼咀嚼,只是撕咬後就吞下,因為牠們的消化系統設計本來就是這樣。而人類的胃酸比牠們更強酸,完全能處理大塊的肉類、魚類或蛋類。研究也顯示,即使吞下大塊肉類,也能完全消化,不會在糞便中留下殘渣。這意味著,當我們吃肉類、魚類、蛋類等食物時,只要咬到能吞下即可只要咬到能吞下即可,
不過,對植物性食物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如果你吃玉米或花生,沒有充分咀嚼,就會在糞便中看到完整的食物顆粒。但若咀嚼太多,則會把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多的糖,反而吸收更多糖分。這就是植物食物的「兩難」。
醫生肯.貝瑞咀嚼的次數從來不是關鍵,安全吞嚥才是目的。對於生硬或纖維多的食物,需要多咀嚼;對於煮熟的肉類或蛋類,甚至只需咬幾下即可。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